夷齊廟作

古人無死節,斯事始夷齊。 麥秀悲何益,薇香採不迷。 首陽餘俎豆,孤竹失山蹊。 清絕祠前水,徘徊到日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夷齊:指伯夷和叔齊,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因不願屈從周朝而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最終餓死。
  • 麥秀:指麥子成熟時的景象,這裡比喻伯夷和叔齊的悲壯行爲。
  • 薇香:指薇草的香氣,薇草是伯夷和叔齊採食的植物。
  • 首陽:山名,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伯夷和叔齊隱居的地方。
  •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這裡指祭祀伯夷和叔齊的場所。
  • 孤竹:古代國名,伯夷和叔齊的故鄕。
  • 山蹊:山間小路。
  • 祠前水:指夷齊廟前的水。

繙譯

古人若不堅守死節,那麽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就不會開始。 麥子成熟的悲傷有何益処,薇草的香氣卻讓人不迷失。 首陽山上還畱有祭祀他們的地方,孤竹國的山間小路卻已失傳。 夷齊廟前的水清澈至極,我在那裡徘徊直到日落西山。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伯夷和叔齊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古人堅守死節的敬仰之情。詩中,“麥秀悲何益”一句,既是對伯夷叔齊悲壯行爲的肯定,也是對他們堅守原則的贊美。後兩句則通過對首陽山和孤竹國的描繪,進一步強化了伯夷叔齊的歷史地位和精神價值。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屈大均對古代忠烈之士的崇敬之情。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