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

三面黃河阻,千羣鐵騎飛。 受降城已沒,白馬將無歸。 風亂哀笳曲,霜生利劍威。 赫連臺上望,殺氣接金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河套:位於中國黃河上游的一個地區,因黃河在此形成一個大彎而得名。
  • 三面黃河阻:指河套地區三面被黃河環繞,形成天然屏障。
  • 受降城:古代用於接受敵軍投降的城池。
  • 白馬將:指騎白馬的將領,常用來指代英勇的將領。
  • 哀笳曲:悲涼的笳(一種古代樂器)聲,常用來形容戰爭中的哀愁。
  • 利劍威:形容劍的鋒利和威力。
  • 赫連臺:古代地名,可能指某個軍事要塞或觀景臺。
  • 金微:指金色的微光,可能用來形容日出或日落時的景象。

翻譯

三面被黃河環繞,千羣鐵騎飛馳。 受降的城池已不復存在,騎白馬的將領也未歸來。 風中傳來哀怨的笳聲,霜中顯露出利劍的鋒芒。 站在赫連臺上遠望,殺氣騰騰,與金色的微光相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河套地區的戰爭景象,通過「三面黃河阻」和「千羣鐵騎飛」展現了地理環境的險要和戰爭的激烈。詩中「受降城已沒,白馬將無歸」表達了戰爭的殘酷和將領的犧牲。後兩句「風亂哀笳曲,霜生利劍威」則通過音樂和武器的描寫,加深了戰爭的悲壯氛圍。結尾的「赫連臺上望,殺氣接金微」則以高遠的視角,將戰爭的緊張氣氛和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宏大而悲壯的畫面。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