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橋謁潁考叔祠墓作

潁橋臨潁谷,純孝憶封人。 繞墓慈烏夕,緣祠蔓草春。 遠遊乖子職,明發愧天倫。 菽水求無處,艱難萬里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潁橋:地名,位於今河南省許昌市。
  • 潁穀:地名,位於潁水上遊,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
  • 純孝:極其孝順。
  • 封人:古代官名,此処指潁考叔,他是春鞦時期鄭國的大夫,以孝行著稱。
  • 慈烏:烏鴉的一種,相傳能反哺其母,故稱慈烏。
  • :沿著。
  • :違背。
  • 明發:天明出發,指離開。
  • 天倫: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親屬關系。
  •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形容生活簡樸。
  • (guāi):違背。

繙譯

我來到潁橋,臨近潁穀之地,心中充滿對潁考叔這位純孝之人的懷唸。傍晚時分,慈烏繞著他的墓地飛翔,春天裡,蔓草沿著他的祠堂生長。我遠離家鄕,違背了作爲兒子的職責,天明就要離開,愧對天生的親屬關系。我四処尋找,卻難以找到簡樸的生活,艱難地行走在萬裡之外。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潁考叔孝行的敬仰以及對自己未能盡孝的愧疚。詩中通過對潁考叔祠墓周圍景象的描繪,營造了一種莊重而感傷的氛圍。慈烏繞墓、蔓草緣祠,這些自然景象不僅增添了詩的意境,也象征著潁考叔孝行的永恒。後四句則轉爲詩人自省,表達了對家鄕和親人的思唸,以及因遠遊而未能盡孝的遺憾。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情懷。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