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吳方來招飲

避暑惟須飲,相邀向水涯。 東方難割肉,河朔且浮瓜。 葵扇搖明月,桃笙布淺沙。 主人歡褦襶,更遣數來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伏日:指三伏天,一年中最熱的日子。
  • 吳方:指吳地,今江囌一帶。
  • 水涯:水邊。
  • 東方:指東方朔,古代傳說中的智者,據說他能在宴會上割肉分給衆人。
  • 河朔:黃河以北地區。
  • 浮瓜:將瓜果放入水中冷卻後食用,是夏日的一種消暑方式。
  • 葵扇:用葵葉制成的扇子。
  • 桃笙:桃木制成的蓆子。
  • 佈淺沙:鋪在淺沙上,指在沙灘上鋪蓆子。
  • 褦襶(nài dài):古代一種寬大的衣服,這裡指穿著輕松舒適。
  • 數來家:多次來訪的家庭。

繙譯

在炎熱的伏天,衹需飲酒來避暑,我們相約在水邊。 像東方朔那樣割肉分食難以實現,但在河朔地區,我們可以享受浮瓜消暑。 明月下,我們搖動葵扇,桃木蓆子鋪在淺沙上。 主人穿著輕松舒適的衣服,非常高興,還邀請我們多次來訪。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代伏日時節的消暑場景,通過飲酒、浮瓜、搖扇等細節,生動展現了夏日的生活情趣。詩中運用了東方朔割肉的典故和河朔浮瓜的習俗,增添了文化內涵。明月、葵扇、桃笙等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清涼宜人的氛圍。結尾処主人的歡愉和好客,更是爲這夏日聚會增添了幾分溫馨和愜意。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