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 述懷贈柳先生
一點靈明本寂然。隨通隨感,應赴諸緣。頭頭認得這些兒,動也方圓。靜也方圓。
日用無私不着邊。清虛消息,此法堪傳。指人頓悟入無爲,行也忘言。坐也忘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靈明:指人的心靈或精神。
- 寂然:形容非常安靜,沒有聲響。
- 隨通隨感:隨着情況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感受和反應。
- 應赴諸緣:順應各種因緣和條件。
- 頭頭:處處,各方面。
- 方圓:指規矩,這裏比喻行爲舉止合乎規範。
- 日用:日常使用,指日常生活。
- 無私:沒有私心。
- 不着邊:不拘泥於形式,不受限制。
- 清虛:清淨虛無。
- 消息:指信息或道理。
- 堪傳:值得傳授。
- 頓悟:突然明白,瞬間領悟。
- 入無爲:達到無爲的境界,即順應自然,不強求。
- 忘言:無法用言語表達,或不需要言語表達。
翻譯
一點心靈原本是靜默無聲的。隨着情況的變化,自然而然地感受和反應,順應各種因緣和條件。在各方面都能認識到這些道理,行動時合乎規範,靜止時也合乎規範。
日常生活中沒有私心,不拘泥於形式。清淨虛無的道理,這個方法值得傳授。指導人們突然明白,達到無爲的境界,無論是行走還是坐着,都無法用言語表達。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於心靈狀態和日常行爲的深刻理解。詩中強調了心靈的靜默和順應自然的態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無私和清淨的重要性。通過「頭頭認得這些兒,動也方圓,靜也方圓」展現了無論動靜都能保持規範的生活態度。最後,通過「頓悟入無爲,行也忘言,坐也忘言」傳達了達到無爲境界後的超然狀態,體現了道家思想中的無爲而治和順應自然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