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三月十日西湖之遊呂留卿主人孟君複方萬里爲客

· 方回
丙申上巳七日後,一主二賓夫豈偶。 遣車卻騎錢塘門,主人滿船富殽酒。 別喚輕船載僕從,大船品字著三友。 旁觀指點知爲誰,對峙玉人間白叟。 豈無識者訝此老,不愧妙年兩賢守。 孟侯呂侯將相家,早綰金章紆紫綬。 方幹雲孫聳吟肩,左右鼎鼐中瓦缶。 雖然蘭臭尚同心,劇談鋒起各虛受。 是日杭人詫佛事,焚寄冥財聽僧誘。 公子王孫傾城出,姆攜豔女夫挈婦。 放生亭遠騖長堤,保叔塔高陟危阜。 居然紅裙溼芳草,亦有瑜珥落宿莽。 暖熱已極天色變,大風滔天怒濤吼。 篙師繚繞孤山背,倘佯裏湖保無咎。 百舠千舫第二橋,四聖觀前依古柳。 春色濃時良佳哉,遊人聚處可拾否。 一杯一杯入醉鄉,詼嘲謔笑無不有。 泉幣重費忘多少,歌妓頻呼雜妍醜。 似狂非狂癡非癡,何啻萬衆悉回首。 我時頹然乎其間,看朱成碧辰至酉。 健啖晚菘兼早韭,快賞調冰仍雪藕。 歸途恍然了不記,曉窗半醒臥噎嘔。 一日之樂三日病,寧負衰軀護饞口。 願從孟侯觴呂侯,更著百千沽十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丙申:指1356年,元朝至正十六年。
  • 上巳:農曆三月初三,古代有踏青、祭祀的習俗。
  • 七日後:即三月初十。
  • 遣車卻騎:指派遣車馬。
  • 錢塘門:杭州城門之一。
  • 殽酒:豐盛的酒菜。
  • 品字:形容三個人坐在一起的樣子。
  • 玉人:形容人美如玉。
  • 白叟:白髮老人。
  • 妙年:年輕。
  • 賢守:賢能的官員。
  • 綰金章紆紫綬:指佩戴金章和紫色的綬帶,象徵高官顯貴。
  • 方幹:唐代詩人。
  • 雲孫:遠孫,指輩分很遠的後代。
  • 鼎鼐:古代烹飪用具,比喻重要職位。
  • 瓦缶:陶製的酒器。
  • 蘭臭:比喻美好的品質。
  • 劇談:激烈的討論。
  • 虛受:虛心接受。
  • 詫佛事:驚訝於佛教活動。
  • 冥財:供奉給亡者的財物。
  • :保姆。
  • 豔女:美麗的女子。
  • 夫挈婦:丈夫帶着妻子。
  • 放生亭:供人放生的亭子。
  • 保叔塔:杭州的一座塔。
  • 陟危阜:登上高高的土山。
  • 瑜珥:美玉製成的耳飾。
  • 宿莽:多年生草本植物。
  • 暖熱:天氣炎熱。
  • 大風滔天:形容風勢極大。
  • 篙師:撐船的人。
  • 繚繞:環繞。
  • 孤山:杭州西湖中的一座小山。
  • 裏湖:西湖的一部分。
  • 百舠千舫:形容船隻衆多。
  • 四聖觀:杭州的一座道觀。
  • 古柳:古老的柳樹。
  • 泉幣:錢幣。
  • 歌妓:唱歌的女子。
  • 妍醜:美醜。
  • 看朱成碧:形容醉眼朦朧,看東西模糊。
  • 辰至酉:從早上到晚上。
  • 健啖:大吃。
  • 晚菘:晚秋的白菜。
  • 早韭:早春的韭菜。
  • 調冰:用冰調製的飲料。
  • 雪藕:白嫩的藕。
  • 曉窗:清晨的窗戶。
  • 半醒:半睡半醒。
  • 臥噎嘔:躺着嘔吐。
  • 饞口:貪吃的嘴。
  • :敬酒。
  • :買酒。

翻譯

在丙申年(1356年)的三月初十之後,一位主人和兩位賓客的相遇,豈是偶然。主人派遣車馬到錢塘門,船上擺滿了豐盛的酒菜。爲了方便,輕船載着僕從,而大船上則坐着三位朋友,形成「品」字形。旁觀者指指點點,知道這是誰,兩位玉人般的美少年與一位白髮老人相對而坐。難道沒有人驚訝這位老人,不愧是兩位年輕的賢能官員。孟侯和呂侯都是將相之後,早早地佩戴着金章和紫色的綬帶。方乾的遠孫挺拔着吟詩的肩膀,左右都是重要的職位,中間卻放着陶製的酒器。雖然有着美好的品質,但討論激烈,各自虛心接受。當天杭州人驚訝於佛教活動,聽從僧人的誘導焚燒供奉給亡者的財物。公子王孫傾城而出,保姆帶着美麗的女子,丈夫帶着妻子。放生亭邊,人們遠望着長堤,保叔塔高高地聳立在高高的土山上。突然間,紅裙女子踏過芳草,美玉耳飾落在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天氣炎熱到了極點,天色突變,大風滔天,怒濤吼叫。撐船的人環繞着孤山的背面,繞行裏湖以保證安全。數百艘船隻在第二橋附近,依傍着四聖觀前的古柳。春色正濃,真是美好,遊人聚集,是否還能拾起什麼?一杯接一杯地喝入醉鄉,詼諧嘲諷,笑語不斷。不知花費了多少錢幣,歌妓頻繁呼喚,美醜混雜。似乎瘋狂又非瘋狂,癡傻又非癡傻,何止萬衆回頭。我那時頹然坐在其中,醉眼朦朧,從早到晚。大吃晚秋的白菜和早春的韭菜,快賞用冰調製的飲料和白嫩的藕。歸途恍惚,記不清了,清晨的窗戶半開,半睡半醒地躺着嘔吐。一天的快樂帶來三天的病痛,寧可忍受衰弱的身體也要滿足貪吃的嘴。願跟隨孟侯向呂侯敬酒,再買百千斗酒。

賞析

這首作品記錄了作者在三月十日與朋友遊西湖的盛況,通過對當時場景的生動描繪,展現了元代杭州的繁華景象和人們的娛樂生活。詩中不僅描繪了自然風光,還穿插了人物的活動,如放生、登塔、飲酒作樂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習俗和人們的生活態度。通過對細節的刻畫,如「看朱成碧辰至酉」等,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時光的珍惜和對友情的讚美。整首詩語言生動,意境豐富,情感真摯,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友情的珍視。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