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田樂祭社圖
春風吹晴杏花雨,東村西村鳴社鼓。
長旂翩翩導前路,樂舞于于成隊伍。
冠帶郎君顏貌古,插竹簪花相媚嫵。
可是平生慣塵土,不學時人覷面目。
髦髦童兒亦覶縷,騎牛老兒妄傴僂。
桑柘影斜山日暮,醉飽歸來同笑語。
田家之樂樂如許,正是太平無事處。
孰知異世多官府,村樂荒涼無此舉。
大家役役如征戍,小家慼慼驅兒女。
白日康莊猰㺄多,黔黎盡作逃亡戶。
雲林叢社能識取,撫綏寧信巔崖苦。
按圖閱景自悽楚,誰是龔黃誰卓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旂 (qí):古代一種旗子。
- 翩翩 (piān piān):形容動作輕盈飄逸。
- 于于 (yú yú):悠閒自得的樣子。
- 冠帶 (guān dài):指戴帽子和繫腰帶,這裏指成年人。
- 媚嫵 (mèi wǔ):嬌媚可愛。
- 髦髦 (máo máo):形容兒童的樣子。
- 覶縷 (luó lǚ):形容衣服破舊。
- 傴僂 (yǔ lǚ):駝背。
- 柘 (zhè):一種樹。
- 猰㺄 (yà yǔ):古代傳說中的怪獸,這裏比喻盜賊或惡人。
- 黔黎 (qián lí):指百姓。
- 撫綏 (fǔ suí):安撫,穩定。
- 龔黃 (gōng huáng)、卓魯 (zhuó lǔ):古代賢臣的代稱。
翻譯
春風吹拂,杏花飄落如雨,東村西村響起了社日祭祀的鼓聲。長旗飄飄,引導着前行的道路,樂舞悠閒自得地組成隊伍。成年男子們面容古樸,插着竹枝簪着花,顯得嬌媚可愛。他們平生習慣了塵土,不學世俗之人看重外表。兒童們也穿着破舊的衣服,騎在牛背上的老人駝背行走。桑樹和柘樹的影子斜斜,太陽漸漸西下,大家吃飽喝足後笑着回家。田家的樂趣就是這樣,正是太平盛世無憂無慮的地方。誰知道後來的世代多了官府,村中的樂事荒涼無人舉行。大家忙碌得像在征戰,小家則憂愁地驅趕兒女。白天的康莊大道上盜賊多,百姓都成了逃亡戶。雲林叢社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安撫百姓,寧願相信山崖的艱辛。看着這幅圖景,心中感到悽楚,誰是像龔黃、卓魯那樣的賢臣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元代鄉村社日的歡樂場景,通過對春風、杏花、社鼓、樂舞等元素的生動描寫,展現了鄉村生活的寧靜與和諧。詩中通過對成年男子和兒童的描寫,反映了村民們樸素自然的生活態度和對塵世繁華的超然。後半部分則通過對比,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動盪、官府壓迫的憂慮,以及對賢臣治世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展現了鄉村的美好,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體現了詩人對太平盛世的嚮往和對時局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