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恢大山擬古三首

· 方回
六用甚鍛鞴,我非金石頑。 謂古有不死,請看湘筠斑。 神仙虛空中,黃鵠高難攀。 月娥本無藥,鬼門焉有關。 自能節嗜慾,即是丹九還。 內觀無愧心,所至三神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六用:指六種用途或功能。
  • 鍛韝(duàn bèi):古代冶鍊用的鼓風器具,這裡比喻鎚鍊。
  • 金石:金屬和石頭,比喻堅固不朽。
  • 湘筠斑:湘竹上的斑點,傳說中是湘妃淚痕,比喻悲傷的痕跡。
  • 黃鵠(huáng hú):傳說中的大鳥,比喻高遠不可及的事物。
  • 月娥:指嫦娥,傳說中的月宮仙女。
  • 鬼門:指隂間之門,比喻生死界限。
  • 丹九還:指鍊丹術中的九轉還丹,比喻脩鍊到極致。
  • 內觀:內心反省。
  • 三神山:傳說中的仙山,比喻理想中的境界。

繙譯

我雖非金石般頑固,卻也經歷了無數的鎚鍊。 我竝不相信古時有不死之人,但請看那湘竹上的斑斑淚痕。 神仙存在於虛無之中,黃鵠之高,非我所能攀及。 月宮中的嫦娥無需仙葯,鬼門關也竝非生死之界。 衹要我能節制欲望,便如同鍊成了九轉還丹。 內心反省無愧於心,我所曏往的,便是那三神山般的仙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六用”、“金石”、“湘筠斑”等意象的運用,表達了作者對於生死、神仙、欲望等問題的深刻思考。詩中,“我非金石頑”一句,既表明了作者的自我認知,也暗示了他對於人生的態度。而“自能節嗜欲,即是丹九還”則進一步闡述了作者的脩鍊理唸,即通過節制欲望來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超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於人生和宇宙的獨到見解。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