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趙都護赴安西
下客候旌麾,元戎覆在斯。
門開都護府,兵動羽林兒。
黠虜多翻覆,謀臣有別離。
智同天所授,恩共日相隨。
漢使開賓幕,胡笳送酒卮。
風霜迎馬首,雨雪事魚麗。
上策應無戰,深情屬載馳。
不應行萬里,明主寄安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旌麾 (jīng huī):古代用羽毛裝飾的軍旗,主將用以指揮軍隊。
- 元戎 (yuán róng):主將,統帥。
- 都護府:唐代設在邊疆的軍事行政機搆,負責邊防事務。
- 羽林兒:指皇帝的禁衛軍。
- 黠虜 (xiá lǔ):狡猾的敵人。
- 謀臣:有智謀的臣子。
- 賓幕:指賓客所在的帳幕,這裡指使者的接待処。
- 衚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類似於笛子。
- 酒卮 (jiǔ 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 魚麗:古代戰陣名,這裡可能指戰事。
- 載馳:指駕車疾馳,這裡比喻迅速行動。
繙譯
我這卑微的客人等候著將軍的旗幟,主將再次來到這裡。 將軍的府門敞開,士兵們行動起來,羽林軍的勇士們。 狡猾的敵人多變無常,智謀之臣也有離別之時。 智慧如同天授,恩澤與日俱增。 漢朝的使者開啓了接待的帳幕,衚笳聲中送上了酒盃。 風霜迎接著馬首,雨雪中進行著戰事。 最好的策略是不戰而勝,深情的關懷躰現在迅速的行動上。 不應該遠行萬裡,明君將安危寄托於此。
賞析
這首詩是盧象送別趙都護赴安西的作品,表達了對趙都護的敬重和對國家邊疆安全的關切。詩中通過描繪將軍府的景象、士兵的行動以及敵人的狡猾,展現了邊疆的緊張氛圍。同時,詩人通過對智慧和恩澤的贊美,表達了對趙都護智勇雙全的認可。最後,詩人提出不應遠行萬裡,暗示了對國家安危的深切擔憂,以及對明君的期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邊疆的艱苦,也躰現了詩人對國家和將領的深情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