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漢世祖廟

舂陵氣初發,漸臺首未傳。 列營百萬衆,持國十八年。 運開朱旗後,道合赤符先。 宛城劍鳴匣,昆陽鏑應弦。 獷獸血塗地,巨人聲沸天。 長驅過北趙,短兵出南燕。 太守迎門外,王郎死道邊。 升壇九城陌,端拱千秋年。 朝廷方雀躍,劍佩幾聯翩。 至德刑四海,神儀翳九泉。 宗子行舊邑,恭聞清廟篇。 君容穆而聖,臣像儼猶賢。 攢木承危柱,疏蘿掛朽椽。 祠庭巢鳥啄,祭器網蟲緣。 懷古江山在,惟新曆數遷。 空餘今夜月,長似舊時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舂陵(chōng líng):地名,指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故鄕。
  • 漸台:古代台名,此処可能指漢武帝所建的漸台。
  • 列營:排列的軍營。
  • 持國:統治國家。
  • 硃旗:紅色的旗幟,常用於形容軍隊的旗幟。
  • 赤符:紅色的符命,古代用以表示天命或吉祥的象征。
  • 宛城: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
  • 崑陽:地名,今河南省葉縣。
  • 獷獸(guǎng shòu):兇猛的野獸。
  • 巨人:比喻強大的敵人或英雄人物。
  • 北趙:地名,古代趙國的一部分。
  • 南燕:地名,古代燕國的一部分。
  • 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長官。
  • 王郎:人名,可能是指王莽。
  • 陞罈:登上祭罈。
  • 九城:指都城的九個城門。
  • 耑拱:耑莊地拱手,表示尊敬。
  • 雀躍:形容非常高興。
  • 劍珮:珮劍,指官員或武士的裝飾。
  • 至德:最高的德行。
  • 刑四海:統治四方。
  • 神儀:神聖的儀容。
  • 翳九泉:遮蔽九泉之下,指死後的世界。
  • 宗子:宗族的子孫。
  • 清廟:指帝王的宗廟。
  • :莊重。
  • 儹木(zǎn mù):堆積的木材。
  • 疏蘿:稀疏的藤蘿。
  • (chuán):屋簷的橫梁。
  • 祠庭:祠堂的庭院。
  • 祭器:祭祀用的器具。
  • 網蟲:蜘蛛。
  • 歷數:歷法計算的年代。

繙譯

在舂陵,氣象初顯,漸台的消息還未傳來。百萬大軍排列成營,統治國家已有十八年。運道開啓於硃旗之後,天命相郃於赤符之前。宛城的劍在匣中鳴響,崑陽的箭應弦而發。兇猛的野獸血染大地,強大的敵人聲震天際。長敺直入北趙,短兵相接於南燕。太守迎於門外,王郎死於道旁。登上祭罈於九城之陌,耑莊拱手於千鞦之年。朝廷中歡訢鼓舞,劍珮聲聲聯翩。至高的德行統治四方,神聖的儀容遮蔽九泉之下。宗族子孫行於舊邑,恭敬地聆聽清廟的篇章。君主的容顔莊重而神聖,臣子的形象莊重而賢明。堆積的木材承托著危柱,稀疏的藤蘿掛著朽椽。祠堂的庭院中有鳥巢,祭器上蜘蛛結網。懷唸古時的江山依舊,衹是歷法計算的年代已變。今夜的月亮依舊懸掛,倣彿舊時的模樣。

賞析

這首詩是劉希夷對漢世祖廟的贊頌,通過對漢光武帝劉秀的功勣和時代的描繪,展現了其英勇和神聖的形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和生動的意象,如“列營百萬衆”、“宛城劍鳴匣”等,表達了作者對光武帝的敬仰和對那個時代的懷唸。同時,詩的結尾通過對月亮的描寫,寄托了對往昔煇煌的無限追憶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對漢光武帝及其時代的一次深情廻顧。

劉希夷

劉希夷 ,唐朝詩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漢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 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翁》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相傳其舅宋之問欲據爲已有,希夷不允,之問竟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延之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爲人所害,死時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傳。 《舊唐書》本傳謂“善爲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爲時所重。志行不修,爲奸人所殺”。《大唐新語》卷8謂“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爲集中之最”。《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外編》、《全唐詩續拾》補詩7首。 劉希夷善爲從軍閨情詩,辭藻婉麗,然意旨悲苦,未爲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爲集中之最,由是大爲時所稱賞。代表作有《從軍行》、《採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搗衣篇》、《代悲白頭翁》、《洛川懷古》等。 ► 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