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庵
逸跡離城市,分居雁鶩沙。
屋中人懶散,門外樹橫斜。
名漏山公啓,鄉當虞仲家。
梳頭下白雪,把釣著烏紗。
風信北窗取,月從東海賒。
交僧會櫻筍,兒子託桑麻。
醉坐自橫管,春遊或命車。
鸕鶿安野竹,蛺蝶選林花。
觀我還觀物,其生豈有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逸庵:指隱居的居所。
- 雁鶩沙:指水邊,雁鶩常棲息之地。
- 山公啓:指山公啓事,古代官員的任命文書。
- 虞仲家:指虞仲,古代隱士,此處指隱居之地。
- 烏紗:古代官員的帽子,此處指隱士的裝束。
- 風信:指風的消息,即風的方向和強度。
- 賒:借。
- 交僧:指與僧人交往。
- 櫻筍:指櫻桃和竹筍,春季的食物。
- 橫管:指橫笛。
- 鸕鶿:一種水鳥,常用於捕魚。
- 蛺蝶:蝴蝶的一種。
翻譯
隱居的居所遠離喧囂的城市,位於雁鶩常棲的水邊。屋內的人懶散自在,門外的樹枝隨意橫斜。名聲雖不及山公的啓事,但這裏是如虞仲般的隱居之地。梳頭時發現白髮,釣魚時戴着烏紗帽。從北窗感受風的訊息,從東海借來月光。與僧人交往共嘗春日的櫻桃和竹筍,兒子則託付於農事。醉酒後坐下吹橫笛,春日出遊或許駕車。鸕鶿安於野竹之間,蝴蝶選擇最美的林花。觀察我,也觀察萬物,這樣的生活豈有盡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隱居生活的寧靜畫面,通過對比城市與隱居地的不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享受。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細節,如雁鶩、樹枝、風信、月光等,來營造一種超脫塵世、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氛圍。同時,通過「梳頭下白雪」、「把釣著烏紗」等形象的描寫,展現了隱士的悠閒與自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