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抑之大小幹山歌韻

· 沈周
大幹山,小幹山,宛如兩玉浮湖間。卻疑子產不受棄於水,古人高誼今者行何難。 山亦有何欲,誰與名之幹。有幹於世則有欲,澗愧林慚當厚顏。 君不見寢丘之後有妒谷,避惡之人居亦棄。又不見廣州之間有貪泉,好廉之人飲所忌。 我爲別立名,寄示雙嶙峋。大名大玉小小玉,洗爾慚愧開精神。 老夫十年枵腹水沒稻,朝惟咽日莫飧霞與雲。平生餓死事極小,俛眉承睫何爲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宛如:好像,倣彿。
  • 子産:春鞦時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
  • 高誼:高尚的道德情操。
  • 澗愧林慙:形容山澗和樹林都感到羞愧。
  • 厚顔:不知羞恥。
  • 寢丘:古代地名,這裡指荒涼之地。
  • 妒穀:因嫉妒而得名的地方。
  • 貪泉:因貪婪而得名的地方。
  • 嶙峋:形容山峰高聳、巖石突兀。
  • 枵腹:空腹,飢餓。
  • 莫飧霞與雲:比喻生活貧睏,連雲霞都成了食物。
  • 俛眉承睫:低頭順從的樣子。

繙譯

大乾山,小乾山,就像兩塊玉石漂浮在湖中。不禁讓人懷疑,子産的高尚品質是否會被水所拋棄,古人那種高尚的行爲,今天的人要做到又有何難?

山又有什麽欲望呢,是誰給它起了“乾”這個名字。如果對社會有所求,那麽山澗和樹林都會感到羞愧。

你沒看見寢丘之後有個妒穀,躲避邪惡的人住在那裡也會被遺棄。你也沒看見廣州之間有貪泉,喜好廉潔的人喝了那裡的水也會有所忌諱。

我爲這兩座山另起名字,寄望它們能像玉石一樣高聳。大名大玉小小玉,希望能洗淨你們的羞愧,讓你們精神煥發。

老夫我已經餓了十年,早上衹能吸食日光,晚上則吞食雲霞。我一生餓死事小,低頭順從他人又有何意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大乾山和小乾山的描繪,隱喻了作者對社會道德和人生態度的深刻思考。詩中,沈周以山爲喻,表達了對名利欲望的淡漠和對高尚情操的追求。他通過對“妒穀”和“貪泉”的提及,諷刺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同時表達了自己甯願餓死也不願屈服於世俗的堅定立場。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潔情懷。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