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耕
問心何可耕,其地方寸耳。
何足展東作,所劐當何似。
我試忖度之,固非沮溺比。
曾莫事於鐵,秉茲靈虛耜。
搰搰駕仁義,役役闢詩禮。
多讓豈失段,不捨亦猶仕。
積久驗其成,孝悌是穈芑。
象賢各穎秀,無復有糠秕。
生生世所業,子孫孫而子。
奢哉讓田者,所得安敢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寸:指心。
- 東作:指農耕。
- 劐(huō):用犁翻土。
- 沮溺:指隱士。
- 秉:持,拿。
- 靈虛:指心。
- 耜(sì):古代的一種農具,類似犁。
- 搰搰(hú hú):形容努力的樣子。
- 役役:形容勞苦不息。
- 闢:開闢。
- 段:指段幹木,古代的賢人。
- 穈芑(mén qǐ):指良種。
- 象賢:指有賢德的人。
- 生生世所業:指世代相傳的事業。
- 奢:過分。
- 讓田者:指古代的讓田故事,比喻謙讓。
翻譯
問心如何耕種,那地方只有方寸大小。 它不足以展開農耕,所犁翻的土又該是怎樣的呢? 我試着思考這個問題,它當然不是隱士所能比擬的。 它不曾與鐵器打交道,而是手持這心靈的犁耜。 勤奮地駕馭着仁義,勞苦不息地開闢詩禮。 多讓步又何妨,不捨棄也如同做官。 長時間的驗證其成果,孝悌就是良種。 有賢德的人各自出類拔萃,不再有雜質。 生生世世所從事的事業,子孫相傳。 過分謙讓的讓田者,所得又怎敢與之相比。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比喻和象徵的手法,探討了內心的耕耘與外在農耕的對比。詩人認爲,內心的耕耘遠比外在的農耕更爲重要和深刻,它涉及到仁義、詩禮等精神層面的培養。通過「孝悌是穈芑」等句,詩人強調了內心修養對於個人品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