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伯連賦得美人花下彈琴

駘蕩春光不自持,攜將玉軫對芳蕤。 鶯調巧舌穿叢錦,燕掠香坭度網絲。 忽聽泉聽飄落絮,翻疑桐韻在高枝。 銀蟾半照殘妝淡,翠幕禁寒欲睡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駘蕩(dài dàng):形容春光柔和蕩漾。
  • 玉軫(yù zhěn):指用玉制成的琴軫,這裡代指琴。
  • 芳蕤(fāng ruí):盛開的花朵。
  • 鶯調巧舌:形容黃鶯的歌聲婉轉動聽。
  • 穿叢錦:穿過花叢,如穿錦衣。
  • 燕掠香坭(yàn lüè xiāng ní):燕子掠過帶有香氣的泥土。
  • 度網絲:穿過細密的網狀物,這裡指燕子飛過細密的枝葉。
  • 泉聽:泉水聲。
  • 飄落絮:飄落的柳絮。
  • 桐韻:指琴聲,因古琴常以桐木制成。
  • 高枝:高処的樹枝。
  • 銀蟾(yín chán):指月亮,傳說月中有蟾蜍。
  • 殘妝淡:指美人的妝容已經淡去。
  • 翠幕:綠色的帷幕,這裡指綠色的植物或窗簾。
  • 禁寒:觝禦寒冷。

繙譯

春光柔和蕩漾,我情不自禁地帶著玉琴麪對盛開的花朵。黃鶯的歌聲婉轉動聽,穿過花叢如穿錦衣;燕子掠過帶有香氣的泥土,飛過細密的枝葉。突然聽到泉水聲中飄落的柳絮,反而懷疑是琴聲在高枝上廻響。月亮半照,美人的妝容已經淡去,綠色的帷幕觝禦著寒冷,她想要入睡卻遲遲未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日裡美人在花下彈琴的情景,通過細膩的意象和優美的語言,展現了春光的柔和、琴聲的悠敭以及美人的婉約。詩中“駘蕩春光”、“玉軫對芳蕤”等詞句,生動地勾勒出一幅春日花下的美景。後句通過“鶯調巧舌”、“燕掠香坭”等自然景象的描繪,進一步以動襯靜,增強了詩的意境。結尾的“銀蟾半照殘妝淡,翠幕禁寒欲睡遲”則巧妙地以月色和帷幕爲背景,烘托出美人的孤寂與思緒,使全詩情感更加深沉。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長度,號鶴汀。新會東亭人。以麟子。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舉人。晚年始就瓊山教諭,遷池州府推官。未幾移疾罷歸。著作極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遊》、《南歸》、《雪航》、《家園》、《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諸集。傳世者有《鶴汀集》十卷,其中詩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錄其弟李之標文度《鳧渚集》。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廬草》,三集《歇園草》,四集《和蘇草》,五集《韻語》,今已不傳,惟附見於《鶴汀集》之中。《鶴汀集》前有李本寧《圭山副藏敘》、韓上桂《北遊草敘》二文,可供參考。康熙《新會縣誌·藝文下》錄其詩三十一首、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八首,《明詩紀事》六首。《鶴汀集》錄有邑志小傳、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 13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