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有感

· 沈周
世緣一向只昏盲,靜裏觀心始自明。 得喪有塵齊後滅,是非無種辯時生。 秋峯長嘯兼天迥,月閣高眠徹夢清。 老矣此身真長物,不知何地著虛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世緣:指人世間的關係、緣分。
  • 一向:一直、向來。
  • 昏盲:糊塗盲目。
  • 觀心:觀察自己的內心。
  • 得喪:得失。
  • 有塵:如同有塵埃般紛繁。
  • :等同、一樣。
  • 無種:沒有根源。
  • 兼天:與天相連。(jiǒng):遠。
  • 徹夢:整個夢境。
  • 長物:多餘的東西。

翻譯

一直以來在這人世間的緣分糾葛中,我都是糊塗又盲目,只有在安靜的時候觀察自己內心,纔開始有了清醒的認知。得與失就像塵世的紛擾,到最後都會一同消散;是是非非其實沒有緣由,往往在爭辯的時候就產生了。在秋天的山峯上放聲長嘯,聲音彷彿與天邊相連向遠處傳去;在月光照拂的樓閣中酣然入眠,整個夢境都清爽安寧。我已然老去,這一副身軀不過是世間多餘之物罷了,也不知道在何處能夠安放那些虛名。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沈周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淡然心境。開篇「世緣一向只昏盲,靜裏觀心始自明」,詩人回顧過往,感慨自己在塵世中曾經的迷茫,而通過靜下心來內省,才獲得了對自我與世界的清晰認識,展現出一種自我覺醒的過程。頷聯「得喪有塵齊後滅,是非無種辯時生」,以一種豁達的態度看待得失與是非,將得失比作塵埃,終究都會消失,指出是非本無根源,是辯論滋生了它們,體現出詩人對世俗紛爭的透徹理解。頸聯「秋峯長嘯兼天迥,月閣高眠徹夢清」 描繪出兩幅意境清幽、超脫塵世的畫面,在秋天的山峯上長嘯,在月光樓閣中高眠,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超脫塵世生活的嚮往。尾聯「老矣此身真長物,不知何地著虛名」 發出暮年的感慨,認爲自己老去之後,身軀已然多餘,更不在意虛名的歸屬,進一步凸顯了詩人淡泊名利的心境。整首詩既有對人生的感悟,又有對寧靜超脫境界的追求,情感深沉而淡然,語言質樸卻蘊含深刻哲理。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