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鄭山人

白首滄洲客,陶然得此生。 龐公採藥去,萊氏與妻行。 乍見還州里,全非隱姓名。 枉帆臨海嶠,貰酒秣陵城。 伐木吳山曉,持竿越水清。 家人恣貧賤,物外任衰榮。 忽爾辭林壑,高歌至上京。 避喧心已慣,念遠夢頻成。 石路寒花發,江田臘雪明。 玄纁倘有命,何以遂躬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滄洲:古時常用來指隱士的居處。
  • 陶然:形容心情愉快,無憂無慮。
  • 龐公:指東漢隱士龐德公,他曾採藥山中,不問世事。
  • 萊氏:指春秋時期隱士萊朱,他與妻子一同隱居。
  • 乍見:突然見到。
  • 枉帆:指船隻繞道而行,比喻旅途中的曲折。
  • 海嶠:海邊的山峯。
  • 貰酒:賒酒。
  • 秣陵:古地名,今南京。
  • 伐木:砍伐樹木。
  • 持竿:拿着釣魚竿,指釣魚。
  • 物外:世俗之外,指超脫世俗的生活態度。
  • 衰榮:興衰榮辱。
  • 林壑:山林和溝壑,指隱居的地方。
  • 上京:京城,指長安。
  • 避喧:避開喧囂。
  • 念遠:思念遠方。
  • 臘雪:冬天的雪。
  • 玄纁:黑色的布帛,古代用於祭祀等重要場合。
  • 躬耕:親自耕種。

翻譯

頭髮已經斑白的隱士,在滄洲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龐德公去山中採藥,萊朱和他的妻子一同隱居。突然在故鄉見到他,他的身份已經不再是隱士。船隻繞道來到海邊山峯,在秣陵城賒酒。在吳山的清晨砍伐樹木,在越水清澈的地方持竿釣魚。家人不在乎貧賤,超脫世俗的興衰榮辱。突然他離開了隱居的山林,高歌前往京城。他已經習慣了避開喧囂,經常夢見遠方。石路上的寒花開放,江邊的田野上冬雪明亮。如果有天命,他爲何還要親自耕種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隱士的生活和心境變化。詩中通過對比隱士在滄洲的寧靜生活和他在京城的喧囂生活,表達了隱士對世俗的超脫和對自然的嚮往。詩中的隱士形象鮮明,他的生活態度和選擇體現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讚美和對世俗的批判。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的不滿。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唐代詩人。先世居甘肅涇州。天寶十五年進士。曾官無錫尉,大曆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終左拾遺、右補闕。其詩清新飄逸,多飄泊之感。 ► 2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