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三中丞去歲有臺中五言四韻未及酬報今領黔南途經蜀門百里而近願言款覿封略間然因追曩篇持以贈之
在昔謬司憲,常僚惟有君。
報恩如皎日,致位等青雲。
削藁書難見,除苛事早吟。
雙旌不可駐,風雪路岐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竇三中丞:人名,具體身份不詳。
- 臺中:指中央政府機構。
- 五言四韻:指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四句,每句押韻。
- 酬報:迴應或報答。
- 黔南:地名,今貴州省南部。
- 蜀門:指四川的門戶,即四川的邊界。
- 款覿(kuǎn dí):親切地相見。
- 封略:指疆域或邊界。
- 曩篇(nǎng piān):過去的詩篇。
- 謬司憲:錯誤地擔任了監察官的職務。
- 常僚:日常的同僚。
- 報恩:回報恩情。
- 致位:達到高位。
- 青雲:比喻高官顯貴。
- 削藁(xuē gǎo):削去草稿,指修改或刪除文字。
- 除苛:除去繁瑣苛刻的事物。
- 雙旌:古代官員出行時的儀仗,這裏指官員的身份。
- 風雪路岐:風雪中的岔路,比喻艱難的旅途。
翻譯
在過去,我錯誤地擔任了監察官的職務,而日常的同僚中只有你。我回報你的恩情如同明亮的太陽,你的地位也如同青雲直上。修改文字難以表達我的心意,除去繁瑣的事務,我早早地吟詠。作爲官員的我無法停留,面對風雪中的岔路,我們分道揚鑣。
賞析
這首詩是武元衡對竇三中丞的迴應和贈別之作。詩中,武元衡表達了對竇三中丞的深厚友情和對其高升的祝賀。他回憶了兩人在官場上的共同經歷,並感慨於即將分別的無奈。詩的語言簡練,情感真摯,通過對「皎日」、「青雲」等意象的運用,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整首詩既是對過去的回憶,也是對未來的祝願,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離別的感慨。
武元衡
唐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祖籍幷州文水。字伯蒼。武載德曾孫,武平一孫,武則天曾姪孫。唐德宗建中四年(西元七八三年)登進士第。歴官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唐憲宗元和二年(西元八〇七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判戸部事。封臨淮郡公,旋出爲劍南西川節度使,儉己寬民,比三年,上下完實。元和八年(西元八一三年),還朝秉政,力主削藩。元和十年(西元八一五年),裴度用兵淮西討呉元濟,王承宗請赦元濟,元衡叱之。六月早朝,爲淄靑藩帥李師道遣刺客殺害。元衡工五言詩,當世流傳,往往被於管絃。其詩藻思綺麗,琢句精妙。張爲《詩人主客圖》奉爲「瑰奇美麗主」。魏泰以爲「武元衡律詩勝古詩,五字句又勝七字」《臨漢隱居詩話》。有《武元衡集》十巻,己佚。《全唐詩》存詩二巻。《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二首。
► 1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