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蒲津關:古代關隘名,位於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是連接山西與陝西的重要通道。
- 鐘鼓嚴更曙:指清晨鐘鼓聲宣告天亮。
- 鳴鑾:古代皇帝車駕上的鈴鐺聲,此處指皇帝出行。
- 蒲阪:即蒲津關所在的地方。
- 飛旆:快速行進的旗幟。
- 秦中:指陝西中部,古稱秦地。
- 天平鎮:地名,位於蒲津關附近。
- 津樹:渡口的樹木。
- 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
- 馬色分朝景:形容馬匹的顏色與朝陽的光輝相映成趣。
- 雞聲逐曉風:雞鳴聲隨着清晨的風傳播。
- 候繻:古代用以證明身份的帛制憑證。
翻譯
清晨的鐘鼓聲宣告着天亮,山河一覽無餘。皇帝的車駕鈴聲響起,從蒲津關下行,旗幟飄揚,迅速進入陝西中部。地勢險要使得關口更加雄偉,天平鎮依舊威武。春天來臨,渡口的樹木鬱鬱蔥蔥,月亮落下時,戍樓顯得空曠。馬匹的顏色與朝陽的光輝相映,雞鳴聲隨着清晨的風傳播。我所期望的是常道平安,不再需要候繻這樣的身份憑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晨皇帝出行的壯觀場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展現了蒲津關的雄偉與春天的生機。詩中「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一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色與動物的活動結合,表達了對和平時代的嚮往,不再需要戰爭和身份憑證的束縛,體現了詩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深切渴望。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清朝爲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爲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 76篇诗文
李隆基的其他作品
- 《 校獵義成喜逢大雪率題九韻以示羣官 》 —— [ 唐 ] 李隆基
- 《 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 》 —— [ 唐 ] 李隆基
- 《 幸蜀西至劍門 》 —— [ 唐 ] 李隆基
- 《 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台 》 —— [ 唐 ] 李隆基
- 《 春臺望 》 —— [ 唐 ] 李隆基
- 《 途經華嶽 》 —— [ 唐 ] 李隆基
- 《 左丞相說右丞相璟太子少傅乾曜同日上官命宴東 》 —— [ 唐 ] 李隆基
- 《 送趙法師還蜀因名山奠簡 》 —— [ 唐 ]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