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還天台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濱。
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紫府:仙人居住之處,這裏借指朝廷。
- 祖:餞行。
- 逸人:隱士,這裏指司馬承禎 。
- 異跡且殊倫: 意爲在江湖隱居和在城闕爲官是不同的行爲和不同的人。異跡,不同的行跡。殊倫,不同類。
- 間(jiàn) :偶爾。
- 幽棲者:隱居之人。
- 林泉先得性 :意爲司馬承禎早就習慣於山林泉石,與自然心性相契合。
- 芝桂: 芝草和桂樹,常用來比喻高潔的品質,這裏可以理解爲用芝桂等自然之物調養身心。
- 地道:道路。
- 踰(yú) :同「逾」,越過。
- 稽嶺:會稽山的山嶺。
- 音徽: 聲音和光彩,常用來指代人的德音美行或書信,這裏意爲人的風範。
翻譯
朝廷渴望尋求賢能之士,在這清幽的溪流邊爲隱逸的司馬承禎踐行。江湖的隱居生活與城闕的仕宦生活,行徑和類別截然不同。偶爾會有那些幽靜棲居的人,他們真的是厭惡這世俗凡塵。司馬承禎早已在山林泉石之間獲得了自然本性,常用芝桂般美好的事物調養精神。從這裏前往的道路要越過會稽山的山嶺,天台山連接着茫茫海濱。司馬承禎你的德音美行從此得以流傳,就如同萬古長存的芬芳春天。
賞析
這首詩是唐玄宗李隆基爲王屋山送道士司馬承禎返回天台而作。開篇點明送別的緣由,透露出朝廷對賢才的重視。 「江湖與城闕 ,異跡且殊倫 」通過對比江湖隱居與城闕爲官,突出了司馬承禎的超脫隱逸。「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 具體描繪司馬承禎這類隱居者厭棄世俗的心境。「林泉先得性 ,芝桂欲調神」生動地刻畫了司馬承禎親近自然、調養身心,展現其高潔品質和閒適性情。「地道踰稽嶺,天台接海濱」 描述行程路線,從空間上拓寬意境,最後 「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表達對司馬承禎品德風範的讚美,希望他的美好品行如同春天一般永恆流傳。整首詩語言典雅,情感真摯,既展現出君王對隱逸之士的褒揚和惜別之情,也呈現出一種宏闊而清逸的意境 。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爲“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爲唐明皇。清朝爲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爲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爲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爲太上皇。762年病逝,葬於泰陵。
► 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