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金陵諸公
海水昔飛動,三龍紛戰爭。
鐘山危波瀾,傾側駭奔鯨。
黃旗一掃蕩,割壤開吳京。
六代更霸王,遺蹟見都城。
至今秦淮間,禮樂秀羣英。
地扇鄒魯學,詩騰顏謝名。
五月金陵西,祖餘白下亭。
欲尋廬峯頂,先繞漢水行。
香爐紫煙滅,瀑布落太清。
若攀星辰去,揮手緬含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龍:指三國時期的魏、蜀、吳。
- 鐘山:南京的一座山,這裏象徵南京。
- 黃旗:指東吳的旗幟。
- 吳京:指南京,三國時期吳國的都城。
- 六代:指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
- 霸王:指各個朝代的君主。
- 秦淮:南京的一條河,這裏指南京地區。
- 鄒魯學:指儒家文化,鄒魯是孔子的故鄉。
- 顏謝:指顏延之和謝靈運,兩位著名的文學家。
- 祖餘:指祭祀後留下的酒食。
- 白下亭:南京的一個地名。
- 香爐:廬山的一個景點,香爐峯。
- 紫煙:指山中的雲霧。
- 瀑布:指廬山的瀑布。
- 太清:天空。
- 星辰:星星。
- 緬:遙遠。
翻譯
海水曾經洶涌澎湃,三國紛爭戰火連天。 南京城波瀾壯闊,驚濤駭浪如同奔騰的鯨魚。 東吳的旗幟一掃而過,開闢了南京這片土地。 六個朝代更迭,霸王相繼,遺留下來的都城見證了歷史。 至今在南京,禮樂文化繁榮,英才輩出。 這裏傳承了儒家文化,詩歌聲名遠揚,如顏延之和謝靈運。 五月時,我在南京西邊的白下亭,祭祀後留下酒食。 我想要尋找廬山的頂峯,先要沿着漢水前行。 香爐峯上的紫煙已經消散,瀑布從天空中落下。 如果我能攀登到星辰之上,我將揮手告別,心中充滿深情。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南京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繁榮,通過對比過去的戰爭與現在的和平,展現了南京的滄桑與輝煌。詩中,李白以海水、鐘山、黃旗等意象,生動地描繪了三國時期的戰爭場景和南京的地理特徵。後文通過對六代都城的描述,展現了南京作爲歷史名城的地位。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南京文化的讚美,以及對未來旅程的期待和不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李白的詩才和對南京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