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三川守

· 李紳
恭承寵詔臨伊洛,靜守朝章化比閭。 風變市兒驚偃草,雨晴郊藪謬隨車。 改張琴瑟移膠柱,止息笙篁辨魯魚。 唯有從容期一德,使齊文教奉皇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川守:指管理三川地區的官員。三川,古代指黃河、洛水、伊水三河流域地區。
  • 寵詔:皇帝的特別恩賜或任命。
  • 伊洛:伊水和洛水,此處指代三川地區。
  • 朝章:朝廷的規章制度。
  • 比閭:鄰里,此處指民間。
  • 市兒:市井中的兒童。
  • 偃草:倒伏的草,比喻風勢之大。
  • 郊藪:郊外的草澤地。
  • 謬隨車:錯誤地跟隨車輛,此處比喻雨後的景象。
  • 改張琴瑟:調整琴瑟的弦,比喻改革或調整政策。
  • 移膠柱:移動琴上的膠柱,調整音調,比喻調整政策或方法。
  • 止息笙篁:停止吹奏笙和篁(一種樂器),比喻停止不必要的活動或政策。
  • 辨魯魚:辨別魯國的魚,比喻辨別是非。
  • 一德:一致的德行或政策。
  • 文教:文化和教育。
  • 皇居:皇帝的居所,指朝廷。

翻譯

恭敬地接受皇帝的恩賜,來到伊洛之地,靜靜地守護着朝廷的規章制度,以教化民間。風勢之大,市井中的兒童都感到驚恐,草木爲之倒伏;雨過天晴,郊外的草澤地錯誤地跟隨車輛,形成新的景象。調整琴瑟的弦,移動琴上的膠柱,以調整政策;停止吹奏笙和篁,辨別是非,以停止不必要的活動。唯有保持一致的德行或政策,使文化和教育得以齊頭並進,奉承朝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作爲三川守的職責與願景。詩中,「恭承寵詔」展現了詩人對皇命的尊重,「靜守朝章」則體現了其恪守朝廷規章的決心。通過「風變市兒驚偃草」和「雨晴郊藪謬隨車」的生動描繪,詩人傳達了治理地方時的自然與社會變遷。後兩句則通過音樂的比喻,表達了調整政策、辨別是非的智慧與決心。最後,詩人強調了保持一致政策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文化和教育來服務朝廷的遠大理想。

李紳

李紳

李紳,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於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 1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