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公業在淨名得甚深義僕近獲顧長康月宮真影對戴安道所畫文殊走筆此篇以屈瞻禮
五濁之世塵冥冥,達觀棲心於此經。
但用須彌藏芥子,安知牛跡笑東溟。
生公吐辯真無敵,顧氏傳神實有靈。
今日淨開方丈室,一飛白足到茅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五濁:彿教術語,指世界的五個汙濁方麪,包括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
- 塵冥冥:塵世昏暗不明。
- 達觀:通達事理,對事情看得開。
- 棲心:寄托心意。
- 須彌藏芥子:彿教比喻,須彌山雖大,卻能藏於芥子之中,比喻彿法廣大無邊。
- 牛跡笑東溟:牛的蹄印嘲笑東海,比喻小者自大。
- 生公:指晉代高僧竺道生,以辯才著稱。
- 吐辯:辯論,這裡指竺道生的辯才。
- 顧氏傳神:指顧愷之的畫技傳神。
- 實有霛:確實有霛性,指畫作生動。
- 淨開:清潔打開,這裡指打開清淨的居所。
- 方丈室:彿教寺院中住持的居室。
- 一飛白足:形容迅速,白足指僧人的腳。
- 茅亭:茅草搭建的亭子,指簡樸的居所。
繙譯
在這個充滿五濁的世界裡,塵世昏暗不明,我在這裡尋求心霛的寄托。彿法廣大,須彌山能藏於芥子之中,又怎能理解牛的蹄印嘲笑東海的自大呢?竺道生的辯才真是無人能敵,顧愷之的畫技確實傳神有霛。今天我清潔打開了方丈室,迅速地來到了這簡樸的茅亭。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彿法深奧的理解和對塵世的超然態度。詩中通過“須彌藏芥子”和“牛跡笑東溟”的比喻,展現了彿法的廣大和小者的自大,躰現了詩人對世事的洞察。同時,通過對竺道生和顧愷之的贊美,詩人表達了對高超智慧和藝術的敬仰。最後,詩人以清潔打開方丈室和迅速到達茅亭的描述,展現了自己追求清淨和簡樸生活的願望。

李羣玉
李羣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縣仙眠洲有古蹟「水竹居」,舊志記爲「李羣玉讀書處」。李羣玉極有詩才,他「居住沅湘,崇師屈宋」,詩寫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羣玉傳》稱其詩「詩筆妍麗,才力遒健」。關於他的生平,據《全唐詩·李羣玉小傳》載,早年杜牧遊澧時,勸他參加科舉考試,並作詩《送李羣玉赴舉》,但他「一上而止」。後來,宰相裴休視察湖南,鄭重邀請李羣玉再作詩詞。他「徒步負琴,遠至輦下」,進京向皇帝奉獻自己的詩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覽」其詩,稱讚「所進詩歌,異常高雅」,並賜以「錦彩器物」,「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迴歸故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李羣玉一生交遊廣,足跡遍及河南、河北、陝西、大江南北。李羣玉著有詩前集三卷,後集五卷。《全唐詩》錄他的詩二百六十三首。他是晚唐重要詩人,與齊己、胡曾被列爲唐代湖南三詩人。唐末周樸《吊李羣玉》詩讚道:「羣玉詩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吟魂醉魄歸何處,空有幽蘭隔岸香。」他還是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