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給園:指施捨的園地,這裡指遠上人的居所。
- 支遁:東晉時期的高僧,這裡用以比喻遠上人。
- 虛寂:空虛寂靜,指遠離塵囂的生活。
- 養身和:保養身心,和諧生活。
- 春晚:晚春時節。
- 群木秀:樹木茂盛,生機勃勃。
- 間關:形容鳥鳴聲。
- 黃鳥歌:黃鳥的鳴叫,如同歌聲。
- 林棲:在林中棲息。
- 居士竹:隱士所種的竹子。
- 池養:在池中飼養。
- 右軍鵞: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喜愛的鵞。
- 炎月:炎熱的月份,指夏季。
- 北窗下:北窗下涼爽,是避暑的好地方。
- 清風期再過:期待清風再次吹過。
繙譯
在遠上人的隱居之地,如同支遁般遠離塵囂,以空寂的環境養身和諧。晚春時節,樹木茂盛,生機盎然,黃鳥在枝頭間關鳴叫,如同美妙的歌聲。林中有隱士所種的竹子,池中飼養著王羲之所愛的鵞。在炎熱的夏日,北窗下是避暑的好地方,我期待著清風再次吹過,帶來涼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晚春時節遠上人南亭的甯靜景致,通過“給園支遁隱”和“虛寂養身和”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和諧的贊美。詩中“春晚群木秀,間關黃鳥歌”生動地描繪了晚春的自然美景,而“林棲居士竹,池養右軍鵞”則進一步以具躰的景物來象征隱居生活的雅致。最後兩句“炎月北窗下,清風期再過”則抒發了詩人對夏日清涼的期待,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展現了孟浩然淡泊名利,曏往自然的情懷。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