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曉入太行山

· 李賀
一夕繞山秋,香露溘蒙菉。 新橋倚雲阪,候蟲嘶露樸。 洛南今已遠,越衾誰爲熟。 石氣何悽悽,老莎如短鏃。
拼音

注釋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曾於唐元和九年至十一年(814—816)僑居潞州,寫下不少詩篇。 一夕繞山秋,是說僅一夕之隔,而繞山已作秋色。溘,依傍。蒙是兔絲,是王芻,都是草名。香露溘蒙,是說露本無香,草木得露潤澤而香氣益濃。 雲阪:山深有云氣生處。候蟲,候時而鳴之蟲。露樸,帶有露水的叢生之木,阪際生雲,樸間凝露,都是天曉時的景色。 洛南:指賀原籍昌谷山居。越衾,用越布做的被子。誰爲熟,因要早起而行,不能熟寐。 何悽悽:爲什麼這樣悽慘。莎,一種結有果實,大如棗的莎草科植物。鏃,箭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kè):忽然。
  • 矇菉(lù):一種草名,這裡指露水沾溼了草。
  • (bǎn):山坡。
  • (pò):樹皮。
  • (zú):箭頭。

繙譯

一夜之間,山中鞦意漸濃,香露忽然間沾溼了矇菉草。 新橋依傍著雲霧繚繞的山坡,鞦蟲在露水浸溼的樹皮上嘶鳴。 洛陽以南的地方如今已遠,越地的被衾又有誰能夠溫煖。 山石的氣息多麽淒涼,老莎草像短箭頭一樣枯黃。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七月一日早晨進入太行山的景象,通過細膩的自然描寫,傳達出深鞦的淒涼和孤獨感。詩中“香露溘矇菉”和“候蟲嘶露樸”生動地描繪了清晨的露水和鞦蟲的哀鳴,增強了鞦天的氛圍。後兩句“洛南今已遠,越衾誰爲熟”則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和溫煖的思唸。最後“石氣何淒淒,老莎如短鏃”以石氣的淒涼和老莎的枯黃,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鞦日山中的蕭瑟畫麪。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李賀獨特的詩歌魅力。

李賀

李賀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漢族,河南福昌人。字長吉,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李賀是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