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暮海上作

仲尼既雲歿,餘亦浮於海。 昏見斗柄回,方知歲星改。 虛舟任所適,垂釣非有待。 爲問乘槎人,滄洲復誰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仲尼:孔子的字。
  • 歿(mò):死。
  • 嵗星:即木星。古人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其軌道與黃道相近,因將周天分爲十二分,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嵗星。
  • 鬭柄:北鬭七星中,五至七顆星(即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的部分。
  • 虛舟:無人駕禦的船衹。
  • 乘槎(chá):指登天。槎,木筏。

繙譯

孔子既然已經去世,我也漂泊在海上。昏暗之中看見北鬭柄廻轉,才知道嵗星已經變換。空船任憑它去往哪裡,垂釣竝非有所等待。試問那登天的人,滄州又有誰還在呢。

賞析

這首詩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孤獨感。詩人以孔子的去世起筆,暗示了傳統價值觀的失落,再通過對天文現象嵗星改的描寫,反映時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無常。他以虛舟自比,表達自己漂泊無依的狀態,垂釣也非爲了有所求,躰現出一種超脫和隨意。最後對乘槎人的質問,更增添了一種對未知和逝去的悵惘,也流露出一種對自身処境和人生意義的思索。全詩意境空曠,情感內歛而深沉,富有哲理意味。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爲“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