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頭流水歌三疊

隴阪回九折,七日乃得越。 如何下隴水,瞬息成訣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隴頭:即隴山,古代邊塞之地,今甘肅省一帶。
  • 流水歌三曡:指隴山上的流水,因其聲響如歌,故稱“流水歌”,“三曡”可能指其聲響重複三次。
  • 隴坂:隴山的山坡。
  • 廻九折:形容山路曲折,九折表示曲折之多。
  • 七日:指時間較長。
  • 迺得:才能。
  • 越:通過,越過。
  • 下隴水:指從隴山流下的水。
  • 瞬息:極短的時間。
  • 成訣絕:指水流迅速,一瞬間就流走了。

繙譯

隴山的山坡曲折廻環,九轉十八彎,需要七天才能越過。 然而從隴山流下的水,卻在一瞬間就迅速流走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隴山山路的曲折與隴水的迅速流走,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中“隴坂廻九折,七日迺得越”描繪了隴山地勢的險峻和行路的艱難,而“如何下隴水,瞬息成訣絕”則突出了水流的迅疾,兩者形成強烈反差,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力量和速度的感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比手法,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與無情。

張時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靜,一字九一,號東沙。受業於族子張邦奇,治程朱學。嘉靖二年進士。歷官福建、雲南、山東、湖廣、四川,所至有政績,終官南京兵部尚書。五十三歲罷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範》、《善行錄》、《救急良方》、《芝園定集》。 ► 1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