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 今朝試捲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拼音

譯文

昨晚我乘着一條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來,我披上蓑衣,在船上盡情瞭望。一夜來,風急浪高,我在艙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變得怎樣?今天一早,我趕緊捲起船篷仔細觀看,原來一點沒改,那青山,那綠樹(水),還是鬱郁蒼蒼。

注釋

水口:古稱閩關。位於古田溪匯入閩江處,居水陸交通要道。宋初,一度移古田縣治於此。 扁(piān)舟:小船。 蓑(suō):用草或棕編成的雨衣。 夜如何:一夜的風浪不知要造成怎樣的後果。如何,怎麼樣。 試:嘗試。 捲(juǎn):翻開 綠樹多:一作“綠水多”

《水口行舟》是南宋詩人朱熹創作七言絕句。詩人運用借景抒情,對比的手法描繪了大雨過後,滿山綠樹風光美好的自然景色。感慨人生道路不會總一帆風順,搏擊風雨,才能抵達成功的港灣。

賞析

宋代理學家的詩,往往純粹說理,陳腐可厭,用語則俚俗不堪,常被後世攻訐。朱熹的詩,雖然也講理,但經常能寄情於景,寓理於趣,清巧綿密,令人喜愛。這首小詩,寫乘舟在江中航行時的所見所思,直書感受,富有生活理趣。 這首詩重點在表現清晨醒來時的瞬間感想。起筆從未睡前寫起。詩人乘着一隻小船,航行在江中,晚上,下起了雨,他仍然披着蓑衣,站在船頭,觀望着夜景。船兒頂風冒雨前進着,天黑,什麼也見不着了,他回到船艙睡,傾聽着外面的風浪聲,浮想聯翩。前兩句雖是直寫經過,但頗多轉折。“雨一蓑”,很鮮明地描繪出船在雨中行走時詩人的形態,大有唐人張志和“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及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的瀟灑,反映出詩人隨境而安,襟懷大度。同時,詩人晚上冒雨眺望,表現出對山水的迷戀,白天的景色之美也就不言而喻了。次句寫滿江風浪,換個角度,改用揣測語氣。又以“夜如何”之“夜”與上“昨夜”之“夜”有意相重,可見詩人這時已不在船頭,已經進艙睡覺。他在艙中,耳聽風浪之聲,因而發出這樣的疑問;通過這一問,又點出入睡後風浪又加大了許多。三、四句說自己清晨醒來,趕快捲起篷窗往外看,見到兩岸景色原來和昨天一樣,依然滿目是青山綠樹。這兩句承“夜如何”而來,看似不接,實際上接得很巧。“夜如何”包蘊着很廣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這一夜的大風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見的秀麗景色改變了呢?所以詩接寫醒來就忙忙地卷篷要看個究竟。這樣一蓄勢,答案出來後,我們更能體會到他見到青山無恙,綠樹常青後的欣喜。這一心情,從“依舊”二字強烈地表現了出來。同時,“青山綠樹多”又遙呼首句他冒雨賞春的迷戀之感。 詩寫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常年旅行在外的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所以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詩人對風雨的坦然及對青山綠樹經歷風雨而依舊的讚歎,我們還可以尋繹出詩人所發揮的哲理:禁得起風吹雨打的人處變不驚,禁得起考驗的人精神不磨,勇氣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綠樹一樣。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爲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