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參招飲志局兼呈郭王二光祿

新秋涼氣入郊墟,梵室清高暑漸除。 河朔似追袁紹飲,龍門誰擅馬遷書。 若窮委宛談應折,論到詞壇席盡虛。 操筆自應慚附驥,校讎今日更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梵室(fàn shì):原指佛殿,這裏泛指清淨的房間。
  • 河朔(hé shuò):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 委宛(wěi wǎn):同「委婉」,指言辭、聲音等婉轉曲折。
  • 附驥(fù jì):蚊蠅附在好馬的尾巴上,可以遠行千里,比喻依附先輩或名人而成名。後常用爲自謙之辭。
  • 校讎(jiào chóu):校對書籍,糾正訛誤。

翻譯

新秋時節,涼爽的氣息進入郊外村落,清淨的房間高爽清涼,暑氣漸漸消散。 在黃河以北地區,那盛大的宴飲好似在追慕袁紹的風範,而在文學的領域,誰又能像司馬遷一樣擅長著書立說呢? 如果深入探討委婉曲折的談論應該會折服衆人,談到詞壇,這裏的人都能讓席位空無他人(意爲大家都很有才華)。 我拿起筆來,自然應該慚愧自己像是依附他人而成名,如今校對書籍的工作又做得怎麼樣了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秋涼時節,在清淨的環境中舉行的宴飲場景,同時也探討了文學和學術方面的話題。詩中用「袁紹飲」來形容宴飲的盛大,用「馬遷書」來指代文學著述的高超,表現出對文化的尊重和追求。「若窮委宛談應折,論到詞壇席盡虛」則強調了在談論和詞壇方面的高超水準,展現出參與者的才華橫溢。最後兩句,詩人表達了自己的自謙之情,以及對校對工作的思考。整首詩意境清新,語言優美,既展現了宴飲的氛圍,又蘊含了對文學和學術的思考,體現了詩人的文化素養和謙遜態度。

歐必元

歐必元,字子建。順德人。大任從孫,主遇從兄。十五歲爲諸生,試輒第一。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年已六十。以時事多艱,慨然詣粵省巡撫,上書條陳急務,善之而不能用。當時縉紳稱之爲嶺南端士。嘗與修府縣誌乘,頗饜士論。晚年遨遊山水,興至,落筆千言立就。必元能詩文,與陳子壯、黎遂球等復修南園舊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羅浮草》、《溪上草》、《琭玉齋稿》等。清郭汝誠咸豐《順德縣誌》卷二四有傳。歐必元詩,以華南師範大學藏清刊本《歐子建集》爲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