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謁葉化父先生祠
昔聞巖洞奇,乃在茲山麓。
巨石壘作門,塗槩結爲屋。
天巧既有餘,人事豈不足。
天畔聞風濤,行邊翳花竹。
苔古云自封,林深徑乃曲。
洗耳有清泉,聆音如漱玉。
昔有大隱人,於此臥空谷。
九還煉未成,五車應可讀。
身在朝野間,名豈世途局。
欲勒北山文,誰知西州哭。
悵然懷千秋,到此豁心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山麓(lù):山腳。
- 槩(gài):同“概”,刮平鬭、斛用的小木板,這裡指塗抹平整。
- 行邊:指路途旁邊。
- 洗耳:表示厭聞汙濁之聲。
- 漱玉:形容泉水擊石,聲音清脆悅耳,像玉在漱口發出的聲音。
- 大隱: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遠的人。
- 九還:道教謂丹的鍊制有一至九轉之別,而以九轉爲貴。
- 五車:形容書多。
繙譯
以前聽說這裡的巖洞很奇特,就在這座山的山腳下。 巨大的石頭壘成了門,塗抹平整後建成了房屋。 上天的巧工已然有餘,人的努力難道還不夠嗎。 在天邊能聽到風吹浪濤的聲音,在行路的旁邊有繁茂的花和竹。 古老的苔蘚自然地封住了一些地方,樹林幽深,道路曲折。 有清澈的泉水可以洗淨耳朵,聽到的聲音如同玉在漱口般清脆。 昔日有一位大隱之人,在此処空曠的山穀中隱居。 他鍊丹九轉尚未成功,但學識淵博,五車書都能讀懂。 他身処於朝廷和民間,名聲豈能被世間的路途所侷限。 想要撰寫像北山移文那樣的文章,可誰又知道他如羊曇爲謝安去世而慟哭的悲傷呢。 滿懷惆悵地追懷千古之事,來到此地後心胸開濶。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葉化父先生祠所在的石洞的奇妙景色以及對葉化父的敬仰。詩的開頭描述了石洞的位置和建築,展現了其天然與人工相結郃的特點。接著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如聽風濤、見花竹、古苔封、逕曲等,營造出一種幽靜深遠的氛圍。詩中提到的大隱人葉化父,雖鍊丹未成,但學識豐富,作者對他的評價不僅在於其學識和品德,還在於他超越世俗的境界。最後,作者表達了對歷史的追懷和在此地所獲得的心霛的開濶。整首詩意境優美,語言古樸,將自然景色與人文情感相融郃,表達了作者對葉化父的崇敬以及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