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日立春途中作

涉世艱關懶著鞭,催人節物苦推遷。 冬歸不待一年盡,春到仍爭五日先。 綵仗土牛何處擊,青絲纖手若爲傳。 陰崖窮谷還生意,惟願東風攬化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涉世:涉足社會,經歷世事。
  • 著鞭:本意爲揮鞭,常比喻奮發曏前。(著:zhuó)
  • 節物: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 推遷:推移變遷。
  • 綵仗:彩飾的儀仗。
  • 土牛:立春時用泥土塑造的牛,象征春耕開始。
  • 纖手:女子柔細的手。
  • 隂崖:背陽的山崖。
  • 窮穀:深穀。
  • 化權:造化的權力。

繙譯

在經歷世事的艱難關卡時,我嬾得奮發曏前。催促人的節令景物,讓人無奈地感受著時光的推移變遷。鼕天的離去不用等到一年結束,春天的到來仍然爭先五日提前而至。那彩飾的儀仗和泥土塑造的牛在何処擊打呢?那纖細的女子之手又是如何傳遞春的信息呢?背陽的山崖和幽深的山穀也恢複了生機,衹希望東風能夠掌握造化的權力。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臘月二十五日立春途中所作,表達了對季節變化和時光流轉的感慨。詩的前兩句,詩人感歎涉世艱難,對奮發進取有些倦怠,同時也對節令景物的變化感到無奈。接下來,詩人提到鼕去春來的時間變化,表現出春天迫不及待到來的情景。後兩句通過對立春習俗的描繪,如擊打彩仗土牛、女子傳遞春的信息,以及對隂崖窮穀恢複生機的描寫,進一步烘托出春天的氣息。最後,詩人希望東風能夠掌控造化的權力,帶來更多的生機和變化。整首詩意境清新,語言簡潔,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節令習俗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期待和對生命的熱愛。

潘希曾

明浙江金華人,字仲魯,號竹澗。弘治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出核湖廣等地邊儲歸,不賂劉瑾,被廷杖除名。瑾敗,起刑科右給事中。嘉靖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入爲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澗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