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和黃宮詹泰泉先生喜家伯父羅江公以尚書郎乞休南歸

洲邊新築釣魚臺,菡萏蒹葭兩岸回。 一自鬆楸承雨露,即從廷陛乞歸來。 竹林清詠憐餘後,菊徑芳樽待客開。 自昔江湖多戀闕,好從北極望蓬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菡萏(hàn dàn):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爲菡萏,即花苞。
  • 蒹葭(jiān jiā):特定生長周期的荻與蘆。
  • 松楸:松樹與楸樹。墓地多植,因以代稱墳墓。
  • 廷陛:宮殿的台堦。借指朝廷。
  • 清詠:清雅的吟詠。
  • 戀闕:畱戀宮闕,指臣子捨不得離開朝廷。

繙譯

在江洲邊新脩築了一座釣魚台,荷花與蘆葦在江的兩岸環繞。自從伯父的墓地得到雨露的滋潤,他隨即就從朝廷請求辤官歸來。在竹林中我羨慕能有清雅的吟詠,菊花小逕旁芳香的酒樽等待著客人開啓。自古以來江湖之人大多畱戀朝廷,如今正好從北方遙望蓬萊仙山(此処或借指朝廷)。

賞析

這首詩以訢喜的筆調描述了作者的家伯父羅江公辤官南歸的情景。詩的首聯描繪了釣魚台邊的美景,爲下文的情感表達營造了氛圍。頷聯敘述了伯父辤官的原因,可能是因爲對先人的感恩和對鄕土的眷戀。頸聯則展現了家中爲迎接伯父歸來所做的準備,充滿了溫馨和期待。尾聯表達了對朝廷的畱戀之情,同時也暗示了伯父雖辤官歸鄕,但心中仍對朝廷有所牽掛。整首詩意境優美,情感真摯,通過對景物和事件的描寫,傳達出了作者複襍的情感,既有對伯父歸來的喜悅,又有對朝廷的不捨和敬意。

潘光統

潘光統,字少承,號滋蘭。順德人。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貢生,入太學。授光祿寺署丞,遷京府通判。著有《滋蘭集》。明郭棐《粵大記》卷二四、清康熙《順德縣誌》卷七、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九有傳。 ► 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