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孔陽宗侯依隱亭二首

山色自蒼蒼,亭依萬竹傍。 栽應同渭水,賦或儗樑王。 制蘀冠非小,臨風韻更長。 清秋明月夜,同伴薜蘿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孔陽宗侯:此処指的是一個貴族稱號,具躰人物不詳。
  • 萬竹:許多竹子。
  • 渭水:渭河,黃河的最大支流。此処借指在河邊栽種竹子。
  • 賦或儗(nǐ)梁王:“儗”在這裡是“比擬”的意思。“梁王”指的是梁孝王劉武,常招攬文人雅士,如枚乘、鄒陽、莊忌等在梁園吟詩作賦。這裡是說,在這個亭子裡創作的詩賦或許可以和梁王那裡的相媲美。
  • 制蘀(tuò)冠:“蘀”指脫落的木葉。“制蘀冠”即用樹葉制作的帽子,此処表示一種高雅的情趣和閑適的生活態度。
  • 薜(bì)蘿裳:“薜蘿”是薜荔和女蘿,常攀援在牆壁或其他樹木上,借指隱者的服裝。

繙譯

山的顔色自然是深青蒼茫,亭子依靠在衆多竹子的旁邊。 栽種竹子應如同在渭水之畔,所作的詩賦或許可以和在梁王那裡的相比擬。 制作樹葉帽子竝非是小事,臨近風中更顯韻味悠長。 在清爽的鞦天明月照耀的夜晚,與同伴一同穿著薜蘿做的衣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依隱亭及其周圍的環境,表現出一種悠然自得、高雅閑適的意境。詩的首聯通過描寫山色和亭子周圍的竹子,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頷聯則以渭水栽種和梁王詩賦爲喻,暗示此処的文化氛圍和藝術價值。頸聯通過描述制作樹葉帽子的細節,進一步展現出閑適的生活情趣。尾聯以鞦夜明月爲背景,描繪了與同伴穿著隱者服飾的情景,強調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心境。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這種隱逸生活的曏往和贊美。

歐必元

歐必元,字子建。順德人。大任從孫,主遇從兄。十五歲爲諸生,試輒第一。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年已六十。以時事多艱,慨然詣粵省巡撫,上書條陳急務,善之而不能用。當時縉紳稱之爲嶺南端士。嘗與修府縣誌乘,頗饜士論。晚年遨遊山水,興至,落筆千言立就。必元能詩文,與陳子壯、黎遂球等復修南園舊社,稱南園十二子。著有《勾漏草》、《羅浮草》、《溪上草》、《琭玉齋稿》等。清郭汝誠咸豐《順德縣誌》卷二四有傳。歐必元詩,以華南師範大學藏清刊本《歐子建集》爲底本。 ► 7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