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護衛指揮陳公伯英鞍馬之暇焚香吟詩高懷雅量令人起敬賦詩承教
註釋
- 璅(suǒ):像玉的美石。
- 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繮繩。
- 韉(jiān):墊馬鞍的東西。
- 旄(máo)頭: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
- 搴(qiān)旗:拔取敵方旗幟。
- 銜枚:古代軍隊祕密行動時,讓兵士口中橫銜着枚(像筷子的東西),防止說話,以免敵人發覺。
- 蒲萄:同「葡萄」。
- 墀(chí):臺階上面的空地,也指臺階。
翻譯
將軍在年少時就英氣豪邁,學習劍術討論兵法談論六韜之書。 他的鎧甲上有龜紋般的裝飾,紫絲繮繩,虎皮馬鞍,紅色錦袍。 手持三尺雕花的刀,有兩斛的力氣,騎着八歲的龍駒,身上還佩着雙刀。 他憤恨那像火一樣赤紅的旄頭(此處指敵軍),跟隨皇帝南征,去攻破蠻夷之地的道路。 鴻雁在秋霜中啼叫,瘴氣瀰漫月色昏暗,駱駝載着雪,狼煙溼潤。 緊急的文書如流星般傳遞,烽火不斷相連,拔取敵旗誓要平定三邊。 在榆塞中銜枚前行,受了金瘡之苦,在沙泉中清洗箭支,戰場上的血帶着羶味。 日落時分柳營中響起笳鼓之聲,在玉帳中籌謀邊事時,月亮正當中午。 美酒壓過葡萄美酒,壯士們高歌,鮮花插在美人頭上,美人翩翩起舞。 奏凱歸來在宮殿的臺階下拜謁,皇恩浩蕩,在畫樓西邊設宴歡慶。 漢朝還未數到蕭何、曹參那樣的功業,(但這位將軍)卻能在麒麟閣上留下姓名和畫像(意爲功績卓著,可名垂青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英勇的將軍形象,通過對將軍的外貌、裝備、武藝、征戰經歷以及凱旋後的榮耀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展現了他的英雄氣概和卓越戰功。
詩的前兩句寫將軍年少時的英氣和才學,爲後文的描寫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詳細描述了將軍的裝備和坐騎,突出了他的威武形象。然後敘述了將軍南征的原因和決心,以及戰爭中的艱苦和危險。詩中通過「鴻雁啼霜」「瘴月昏」「駱駝載雪」「狼煙溼」等場景的描繪,營造出了戰爭的殘酷氛圍。而「搴旗誓欲靜三邊」則表現了將軍的壯志豪情。
在戰爭場景的描寫之後,詩中又展現了戰爭間歇時軍營中的情景,如「柳營日落鳴笳鼓」「酒壓蒲萄壯士歌,花插真珠美人舞」,體現了將士們的豪邁與樂觀。
最後,詩描述了將軍凱旋歸來後的榮耀,「奏凱歸來拜玉墀,天恩頒宴畫樓西」,表達了對將軍功績的肯定和讚揚。結尾「漢家未數蕭曹業,麟閣丹青姓字題」,以蕭何、曹參作比,暗示將軍的功績足以名垂青史,進一步昇華了主題。
整首詩氣勢磅礴,語言生動,通過對將軍的刻畫,展現了戰爭的壯闊和軍人的英勇,同時也表達了對英雄的敬仰和讚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