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姬僕

我聞義僕有高永,事在河西禍洶洶。高公一死殉封疆,僕義亦與封疆重。 爲臣死忠僕死義,綱常萬古同一視。於滕復有姬公僕,節槩棱棱若符契。 姓名附見絕命辭,李子守務堪揮涕。守務之名何獨彰,廟貌且與魏豎峙。 君不記前者白蓮賊,倡亂滕陽越鄒嶧。妖術一呼千百羣,所至空城挈家室。 賊兵未至官輒逃,紛紛不數丞尉職。豈無黃堂別駕尊,擁幰鄒城如傳客。 滕陽之令甫下車,慟哭巡城城已虛。賊從東方破門入,橫來縣堂索縣符。 縳令不誅三日許,手執笏板身衣朱。再拜闔門乃雉經,淒涼官舍奴子俱。 魏豎遂以滕印完,收骸甫畢先後誅。賊黨相顧多縮頸,慷慨義烈生不如。 封疆小吏分固爾,此僕此死何其愚。食人之祿分人憂,各爲其主心非殊。 高臺道傍築京觀,視彼完印功無算。縋城之日一筐免,捷書只奏都堂彥。 錦衣世爵身上卿,盡是平民膏血換。到今留得數空城,猶勝遼陽熊李竄。 因見近來官爵多,廉恥少,功名重,忠義小。板蕩識忠臣,疾風知勁草。 高官與大祿,願得太平保。凌閣擬形容,福堂享壽考。 雖有青史名,豈能及輿皁。我今一日扶起高參軍、李侍郎,堂堂正氣垂風霜。 要令節義高千古,身雖磔裂名猶芳。人生百年終一死,安能靦顏苟活坐取侯與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棱棱:形容人的品格剛直。
  • (qiè):帶領。
  • 黃堂:古代太守辦公的正廳。
  • 別駕:官名,漢代設置,爲州刺史的佐吏。
  • (xiǎn):車上的帷幔。
  • 雉經:自縊。
  • (fù):捆綁。
  • 膏血:比喻用血汗換來的財富。
  • 輿皁:古代賤役的兩個等級,這裏泛指平民百姓。

翻譯

我聽說有個義僕叫高永,事情發生在河西,當時災禍洶涌。高公爲保衛封疆而死,僕人的義舉也和封疆的重要性等同。 作爲臣子應爲忠而死,僕人應爲義而亡,綱常倫理萬古以來都是一樣的看待。在滕縣又有個姬姓僕人的義舉,他的氣節剛直,就像符合符契一樣。 他的姓名附在絕命辭中,李子守務的事蹟讓人感動得落淚。守務的名聲爲何如此彰顯,他的廟宇甚至能和魏豎的相併列。 您不記得前些時候的白蓮賊嗎,在滕陽鄒嶧一帶作亂。他們用妖術一呼,就有千百人跟隨,所到之處,人們都帶着家室逃離,城市變爲空城。 賊兵還沒到,官員們就紛紛逃跑,這樣的人數不勝數,連縣丞縣尉這樣的小官都不例外。難道就沒有像太守別駕這樣的高官嗎?他們坐在帷幔圍着的車子裏,像過往的客人一樣經過鄒城。 滕陽的縣令剛到任,悲痛地巡城時,發現城已經空了。賊人從東方打破城門進入,蠻橫地來到縣衙索要縣印。 他們綁了縣令,過了三天都沒有殺他,讓他手拿笏板,身穿官服。縣令拜別家門後就自縊了,淒涼的官舍裏連奴僕都感到悲傷。 魏豎最終用滕縣的印璽完成了任務,收殮完縣令的屍骨後,他也先後被誅殺。賊黨們相互對望,大多縮着脖子,爲自己的行爲感到羞愧,感慨這個義僕的慷慨義烈,自己活着還不如他。 雖然守護封疆是小吏的本分,但這個僕人這樣的死法是多麼的愚笨啊。吃着人家的俸祿,就要爲人家分憂,各自爲自己的主人,心意並沒有什麼不同。 在高臺道路旁築起京觀,相比之下,這個完成印璽使命的功勞無法計算。在縋城的那一天,只有一筐人得以倖免,捷報只奏給了都堂的彥大人。 那些穿着錦衣、世襲爵位的高官,都是用平民的血汗換來的。到現在只留下了幾座空城,還好過遼陽的熊李逃竄。 因爲我看到近來的官員中,有很多人缺少廉恥,看重功名,輕視忠義。只有在動盪的時代才能識別忠臣,在猛烈的大風中才能看出堅韌的草。 高官厚祿,只希望能求得太平保住自己。在凌閣上打算描繪自己的形象,在福堂裏享受長壽。 雖然能在青史上留下名字,又怎能比得上平民百姓呢。我現在要一天之內扶起高參軍、李侍郎,讓他們堂堂正正的正氣垂下風霜。 要讓他們的節義高聳千古,即使身體被分裂,名聲依然芳香。人生百年最終都要一死,怎麼能厚着臉皮苟且偷生,去謀取侯王的爵位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講述高永、姬僕等義僕的故事,以及對比當時一些官員的貪生怕死、缺乏廉恥和忠義,表達了作者對節義的崇尚和對當時社會風氣的批判。詩中運用了大量的事例和對比,如白蓮賊之亂中官員的逃跑與義僕的堅守,高官的錦衣世爵與平民的血汗,突出了主題。語言上,較爲古樸剛健,情感真摯強烈,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社會正義和道德的追求,以及對人們應該堅守節義的呼籲。

劉宗周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