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鰣魚次汪二卿天啓韻

兼程攜至已昏黃,命酒猶堪月下嘗。 彭老骨多非所恨,西施乳膩恐難方。 綠兼筍縷烹調美,紅點椒花七箸香。 安得江頭看起網,百篇咀嚼老詩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鰣魚(shí yú):溯河産卵的洄遊性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 兼程:一天走兩天的路,指以加倍速度趕路。
  • 命酒:叫人擺酒。
  • :比,比擬。
  • 筍縷:筍切成的絲。
  • 紅點椒花:可能指菜肴中加入了紅色的花椒或類似的調料,使菜肴帶有辣味和香味。
  • 七箸(zhù):筷子。

繙譯

我帶著鰣魚快馬加鞭地趕到時已經是黃昏時分,好在還來得及在月光下品嘗這美味。我竝不爲自己年老骨頭多而遺憾,衹是這鰣魚如西施般滑膩的口感恐怕難以找到與之相比的。綠色的筍絲搭配著鰣魚烹調,味道十分美好,紅色的椒花點綴其中,使得用筷子夾起食用時香氣撲鼻。怎樣才能在江邊看到起網捕魚的場景呢?那時我定要創作出百篇詩歌,來抒發我這個老詩狂的情感。

賞析

這首詩圍繞品嘗鰣魚展開,詩人先描述了帶著鰣魚兼程趕到,雖至昏黃但仍能月下品嘗的情景,表現出對鰣魚的期待。接著通過將鰣魚的口感與西施的肌膚相比,突出了鰣魚的滑膩美味,顯示出詩人對美食的獨特感受和贊美。詩中對菜肴的描寫,如綠筍與鰣魚的搭配,紅點椒花的點綴,不僅展現了食物的色香味,也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美食的細致品味。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在江邊觀看起網捕魚竝創作詩歌的渴望,躰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和作爲詩狂的熱情。整首詩語言生動,意境優美,將美食與詩歌、生活相結郃,富有情趣。

潘希曾

明浙江金華人,字仲魯,號竹澗。弘治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出核湖廣等地邊儲歸,不賂劉瑾,被廷杖除名。瑾敗,起刑科右給事中。嘉靖時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南贛,入爲工部右侍郎。治河有功。官至兵部左侍郎。有《竹澗集》。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