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靈隱蒲庵長寄二律

· 劉崧
駐錫龍河近冶亭,一池蒲草座中清。 真僧渡海求書偈,朝客圜門聽講經。 即物悟空心自寂,隨緣出定眼長青。 法臺曾證人天會,幾綰袈裟覲紫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駐錫(zhù xī):僧人出行,以錫杖自隨,因稱僧人住止爲駐錫。
  • 蒲草:一種水生植物。
  • 真僧:有修爲的僧人。
  • 書偈(jì):書寫的偈語。偈,佛經中的唱詞。
  • 朝客:指朝廷的官員。
  • 圜門(yuán mén):圓門。
  • 出定:佛教術語,指從禪定中出來。
  • 法臺:舉行法事的臺座。
  • :同「證」,證明。
  • 人天會:衆人與上天相會,這裏指盛大的法會。
  • (wǎn):系。
  • 袈裟(jiā shā):佛教僧衆所穿的法衣。
  • 紫庭:皇宮。

翻譯

在靠近冶亭的龍河停留,一池的蒲草使得座位中都顯得清幽。有修爲的僧人渡海去尋求書寫的偈語,朝廷的官員在圓門處聽講解經義。通過接觸事物領悟空的道理,內心自然寂靜,隨着緣分從禪定中出來,眼神一直保持清澈。法臺曾見證過衆人與上天相會的盛大法會,幾次繫着袈裟去朝見皇宮。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靈隱寺的景象以及僧人和朝客的活動,營造出一種清幽、神聖的氛圍。詩中通過「駐錫龍河近冶亭」點明地點,「一池蒲草座中清」描繪出環境的清幽。「真僧渡海求書偈,朝客圜門聽講經」展示了僧人和朝客的不同修行方式。「即物悟空心自寂,隨緣出定眼長青」表達了對佛法領悟的境界,強調通過對事物的理解達到內心的寂靜,以及隨緣而定的超脫。最後「法臺曾證人天會,幾綰袈裟覲紫庭」則提到了法臺曾經見證的盛大法會,以及僧人前往皇宮朝見的情景,增添了詩歌的莊嚴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