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晉原縣丞王叔潤兼簡主簿董仲石

· 鄭真
臨涇望望塞城遙,土屋人家晝寂寥。 南土衣冠憐謫宦,西征鐃鼓訝歸朝。 月明古戍悲玄雁,風落平坡急皁雕。 想見縣官能化俗,邊頭立馬聽歌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臨涇:地名,今甘肅省鎮原縣。
  • 土屋:用土坯或泥土建造的房屋。
  • 南土衣冠:指南方的士人。
  • 謫宦:被貶謫的官員。
  • 西征鐃鼓:指西征的軍隊,鐃鼓是古代軍中樂器,用以指揮軍隊進退。
  • 訝歸朝:驚訝地回到朝廷。
  • 古戍:古代邊防的營壘。
  • 玄雁:黑色的雁,這裏可能指雁的哀鳴。
  • 皁雕:黑色的雕,一種猛禽。
  • 化俗:教化風俗。
  • 邊頭:邊疆。

翻譯

站在臨涇之地,遠望塞外的城池,顯得遙遠而遼闊。土屋人家在白晝顯得格外寂靜。南方的士人們憐憫那些被貶謫的官員,而西征的軍隊卻驚訝地回到了朝廷。月光照耀下的古戍,傳來玄雁的悲鳴,風在平坡上急促地吹過,驚起了皁雕。想象着縣官能夠教化這裏的民風,我站在邊疆,靜靜地聽着歌謠。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邊塞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邊疆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對遠方友人的思念。詩中,「臨涇望望塞城遙」一句,即展現了邊塞的遼闊與遙遠,而「土屋人家晝寂寥」則進一步以寂靜的土屋人家來象徵邊疆的孤寂。後聯通過「南土衣冠憐謫宦」與「西征鐃鼓訝歸朝」的對比,抒發了對被貶謫官員的同情以及對西征軍隊歸來的驚訝。結尾的「想見縣官能化俗,邊頭立馬聽歌謠」則寄託了對邊疆安定與教化的美好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邊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人文關懷。

鄭真

明浙江鄞縣人,字千之。洪武四年舉人。官廣信教授。治經學長於《春秋》。與兄鄭駒、弟鄭鳳並以文學擅名。嘗取諸家格言,著爲集傳集說集論。有《滎陽外史集》等。 ► 79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