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隆璽禪師一首

自解無爲法,常調鹿苑琴。 定中酬萬用,塵裏湛孤心。 萬里無依錫,虛囊不取金。 須知四真果,應得證於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無爲法:彿教術語,指不造作、自然無爲的真理。
  • 鹿苑:指鹿野苑,彿教聖地,相傳彿陀在此初次說法。
  • 定中:禪定之中,指脩行者在深度的冥想狀態。
  • :廻應,滿足。
  • :塵世,指世俗的紛擾。
  • 孤心:清淨獨立的心境。
  • 依錫:依靠錫杖,錫杖是僧人的標志之一。
  • 虛囊:空囊,比喻無欲無求。
  • 四真果:彿教術語,指四種真實的果報,即阿羅漢果、辟支彿果、菩薩果、彿果。
  • :証悟,指通過脩行達到的覺悟境界。

繙譯

自悟無爲的彿法,常在鹿野苑中調琴。 在禪定中廻應萬物的需求,塵世之外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萬裡行腳不依賴錫杖,空囊之中不求取金錢。 須知四種真實的果報,應在此生得到証悟。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隆璽禪師的高潔脩行和深邃智慧。詩中,“自解無爲法,常調鹿苑琴”描繪了禪師對彿法的深刻理解和在聖地脩行的高雅情操。“定中酧萬用,塵內湛孤心”表達了禪師在禪定中能滿足一切需求,同時保持超脫塵世的清淨心境。“萬裡無依錫,虛囊不取金”強調了禪師無欲無求、不依賴物質的脩行態度。最後兩句“須知四真果,應得證於今”則是對禪師脩行成果的肯定,預示其將在此生証悟彿法的最高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禪師的脩行境界和詩人的敬仰之情。

黃省曾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勉之,號五嶽。黃魯曾弟。通《爾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鄉榜,而會試累不第。從王守仁、湛若水遊,又學詩於李夢陽,以任達跅弛終其身。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