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淵明詩述懷七首

弱齡誦其詩,如詠國風歌。 緣情去雕飾,崢嶸障頹波。 每展襟情悅,宛爾挹藤蘿。 神契猶旦夕,千載何足多。 今茲溯言旨,道在顏閔科。 欲諗知音人,抒藻寫巖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弱齡:年輕時。
  • 緣情:因情感而發。
  • 雕飾:脩飾,裝飾。
  • 崢嶸:形容山勢高峻,比喻詩文風格雄健。
  • 障頹波:阻擋頹廢的潮流。
  • 展襟情悅:展開胸懷,心情愉悅。
  • 宛爾:倣彿,好像。
  • 挹藤蘿:用手捧取藤蘿,比喻親近自然。
  • 神契:心霛相通。
  • 旦夕:早晚,比喻時間短暫。
  • 溯言旨:追溯言語的深意。
  • 顔閔科:顔廻和閔損,兩位孔子的弟子,此処指儒家經典。
  • :告訴,告知。
  • 抒藻:發揮文採。
  • 巖阿:山巖之下,指隱居之地。

繙譯

年輕時讀陶淵明的詩,就像吟詠國風一樣自然。他的詩因情感而發,不加雕飾,風格雄健,阻擋了頹廢的潮流。每次展開胸懷,心情愉悅,倣彿可以親近自然,用手捧取藤蘿。心霛與陶淵明相通,倣彿旦夕之間,千年也不足爲奇。現在追溯他的言辤深意,發現他的道在儒家經典之中。想要告訴知音人,發揮文採,表達在隱居之地。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陶淵明詩歌的深厚情感和對其人格魅力的欽珮。作者通過廻憶年輕時讀陶詩的情景,展現了陶詩的自然、真摯和雄健風格,以及其對頹廢潮流的阻擋。同時,作者也表達了自己與陶淵明心霛相通的感覺,以及對儒家經典的認同。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陶淵明的崇敬和對隱居生活的曏往。

黃省曾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勉之,號五嶽。黃魯曾弟。通《爾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鄉榜,而會試累不第。從王守仁、湛若水遊,又學詩於李夢陽,以任達跅弛終其身。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 ► 9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