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窗有懷雪鶴山人

· 鄭潛
大象峯前華嶽庵,雅宜樗散此投簪。 高僧載酒來山北,故友移家近水南。 塵世干戈將厭亂,道林風月遂幽探。 何時雪鶴能相過,松下鳴琴興未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象峯:山峯名,具體位置不詳。
  • 華嶽庵:庵名,可能位於大象峯附近。
  • 樗散:指不拘小節,放浪形骸。
  • 投簪:比喻棄官歸隱。
  • 載酒:帶着酒。
  • 移家:搬家。
  • 干戈:古代兵器,比喻戰爭。
  • 厭亂:厭倦戰亂。
  • 道林:指道士或修道的地方。
  • 幽探:深入探尋幽靜之地。
  • 雪鶴:指雪中的鶴,象徵高潔。
  • 鳴琴:彈琴。

翻譯

在大象峯前的華嶽庵,這裏正適合不拘小節的人棄官歸隱。高僧帶着酒從山北來訪,故友則搬家到了水南近處。塵世間的戰爭讓人厭倦混亂,而在道林中,人們可以深入探尋幽靜的風月。不知何時,雪中的鶴能來訪,我們可以在松樹下彈琴,興致未盡。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友人的懷念。詩中,「大象峯」、「華嶽庵」等自然景緻與「樗散」、「投簪」等隱逸生活態度相結合,展現了一幅遠離塵囂、尋求心靈寧靜的畫面。通過對「高僧載酒」、「故友移家」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友情的珍視和對共同追求的懷念。末句「何時雪鶴能相過,松下鳴琴興未酣」則寄託了對未來相聚的美好期待,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藝術的熱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文人追求心靈自由與藝術生活的理想。

鄭潛

元明間徽州歙縣人,字彥昭。元時,官至海北廉訪司副使。後寓居福州懷安,買田建義學,以教育後進。又立白苗、陽岐二渡,買田供舟子生計,人稱鄭公渡。入明,起爲寶應縣主簿,遷潞州同知。有《樗庵類稿》。 ► 1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