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仲夏遊上杭南泉寺僧月修誦王陽明南征閒遊寺詩因次韻
司馬南征甫偃戈,尋幽漫步入藤蘿。
坐看劍賣還耕犢,會見農忙理故蓑。
閩壤煙消清永夜,粵江雨過漲新波。
禪堂遺詠徵前古,老我長吟夕照多。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己亥:古代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五月。
- 上杭:地名,今屬福建省。
- 南泉寺:寺廟名。
- 王陽明:明代著名哲學家、文學家。
- 次韻:依照原詩的韻腳作詩。
- 甫:剛剛。
- 偃戈:放下武器,指停止戰爭。
- 尋幽:尋找幽靜之處。
- 漫步入藤蘿:隨意走進被藤蘿覆蓋的地方。
- 劍賣還耕犢:賣掉劍,買回耕牛,意指從軍歸農。
- 會見:將會看到。
- 理故蓑:整理舊時的蓑衣,指恢復農耕生活。
- 閩壤:福建的土地。
- 煙消:煙霧散去,比喻戰爭的痕跡消失。
- 清永夜:清靜的長夜。
- 粵江:指廣東的河流。
- 禪堂遺詠:寺廟中留下的詩作。
- 徵前古:追尋古代的遺蹟。
- 老我:我老了。
- 長吟:長時間吟詠。
- 夕照:夕陽的餘暉。
翻譯
在己亥年的仲夏,我遊歷至福建上杭的南泉寺,僧人月修爲我誦讀了王陽明南征時在此閒遊所作的詩,我便依照原詩的韻腳作此詩。
司馬南征剛剛放下武器,我便隨意走進被藤蘿覆蓋的幽靜之地。坐看那些賣掉劍買回耕牛的人們,將會看到他們整理舊時的蓑衣,恢復農耕生活。福建的土地上戰爭的痕跡已經消失,清靜的長夜降臨;廣東的河流雨後漲起了新波。寺廟中留下的詩作讓我追尋古代的遺蹟,而我已老,只能在夕陽的餘暉中長時間吟詠。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歷南泉寺時的所見所感,通過對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嚮往。詩中「劍賣還耕犢」和「理故蓑」等句,生動地展現了從軍歸農的情景,體現了詩人對農耕生活的珍視。結尾的「老我長吟夕照多」則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往昔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
楊瀧
楊瀧,字雨江,一字用仁,號訥初。原籍大埔,遷海陽(今潮州)。明穆宗隆慶四年(一五七〇)舉人。初任辰州通判。以忤權貴,謫經歷。凡六月,復嘉興判官。復以觸犯權貴,再罷爲經歷。尋闢署江寧尹,升武定知府。後乞休歸隱。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傳。
► 1篇诗文
相关推荐
- 《 夏日周子符過訪用杜工部嚴公仲夏枉駕草堂詩韻二首 》 —— [ 元 ] 陳鎰
- 《 日食 》 —— [ 明 ] 屈大均
- 《 建隆以來祀享太廟十六首 其十六 徹豆用《豐安》 》 —— [ 宋 ] 郊廟朝會歌辭
- 《 外弟李定少卿輓詩三首 》 —— [ 宋 ] 趙抃
- 《 觀察任公祖五月舉孫官邸召赴湯餅漫賊四章誌喜兼謝時海上有警次日聞大捷詩中及之 》 —— [ 明 ] 林熙春
- 《 新光州守趙師奭字國佐才高一世仕京口以讒廢宰太和以憂歸得郡待對沒於逆旅家會稽又遭焚識者閔之今既葬矣其子 》 —— [ 宋 ] 周必大
- 《 五月憫雨頗聞饑民弄兵於嚴衢兩州間三十韻 》 —— [ 宋 ] 周紫芝
- 《 仲夏書事十首 》 —— [ 元 ] 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