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趣樓雜詩
退庵留片石,載歸從桂林。
有園在南浦,兵燹愁見侵。
阿翁夙一見,積思極雲岑。
不圖三十年,苞裹來江潯。
有如久別朋,劫後交逾深。
小子日侍側,儼然父執臨。
故知彼亦寄,貴喻滄洲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滄趣樓:陳寶琛的書齋名。
- 退庵:陳寶琛的別號。
- 兵燹(xiǎn):因戰亂而造成的焚燒破壞等災害。
- 阿翁:對祖父的稱呼。
- 雲岑(cén):雲霧繚繞的山峯,借指隱居之處。
- 父執:父親的朋友。
翻譯
退庵留下一塊石頭,從桂林運載歸來。有個園子在南浦,因兵亂災禍而憂愁被侵擾。祖父過去曾見過一次,長久的思念如同到了雲霧繚繞的山峯。沒想到三十年後,用包裹帶到了江邊。如同久別的朋友,經歷劫難後交情更加深厚。我每天在旁邊侍奉,莊重得如同面對父親的朋友。因此知曉它也是一種寄託,貴在能比喻那滄海之洲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一塊從桂林帶回的石頭展開敘述和抒情。詩中通過描述對石頭的珍視和深厚感情,體現了作者對過去經歷的懷念、對家人深情,以及對某種精神寄託的追求。如「不圖三十年」表達了時間跨度之長和重逢的意外之喜。「有如久別朋,劫後交逾深」將石頭比作久別重逢的朋友,更突出了其特殊的情感意義和經歷滄桑後的深刻情感。最後強調這石頭的意義不僅在於其本身,更在於它所代表的內心的寄託和對某種超脫心境的嚮往。整體意境深沉而富有韻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