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葭律(jiā lǜ):古人以蘆葦膜之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佔氣候。冬至前陽氣發動,蘆葦灰就會自行飛出,所以稱律管飛灰爲「葭灰」,亦稱「葭律」,這裏用以表示時令。
- 霜信:霜期來臨的消息。
- 頡頏(xié háng):鳥上下飛的樣子。
- 參(cān):高。
- 社樹:古代封土爲社,各隨其地所宜種植樹木,稱社樹。
- 陵苕(líng tiáo):花名,凌霄花。
翻譯
時令到了歲末,依着葭律可知霜期將至,我遠望那廣闊的原野。鳥兒上下翻飛,短長的橋樑斷斷續續地出現在視線中。人剛出生時會先哭泣,高聳入雲的柏樹最後才凋零。怎敢像那社樹一樣,又如同那攀附於他物的凌霄花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歲暮時節的景象和抒發作者的感慨,傳達出一種對人生和自然的思考。詩中以葭律和霜信點明季節,展現出冬日的氛圍。通過對上下翻飛的鳥兒和斷續的短長橋的描寫,增添了畫面的動感和層次感。「墜地兒先哭,參天柏後凋」則用對比的手法,表達了人生的起始和終結的不同,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最後兩句作者表達了不願像社樹和陵苕那樣,可能是在表達不願隨波逐流、攀附權貴,或者是對某種缺乏獨立精神的現象的批判。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簡潔,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