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先一夜同吳峻伯孫文揆徐汝思李於鱗王元美五比部登城得秋字
幾年詞客鳳城遊,薊北河山共倚樓。
清夜桂樽聊對月,明朝蓬鬢又驚秋。
風飄玉笛悽初斷,天轉銀河倒欲流。
遙憶故園砧杵動,梧桐一葉起人愁。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詞客:擅長文辭的人,文中指詩人自己和同行的人。
- 鳳城:京都的美稱。
- 薊(jì)北:指薊州以北的地區,在今河北省北部。
- 倚樓:倚靠在樓邊,這裏指憑欄遠望。
- 桂樽:對酒杯的美稱。
- 蓬鬢:頭髮散亂的樣子,形容人外貌憔悴。
- 砧(zhēn)杵(chǔ):搗衣用的砧石和棒槌。
翻譯
這些年我們這些文人在京都遊玩,一同在薊北的河山邊倚靠着城樓。 清涼的夜晚我們對着明月舉起酒杯,想到明日頭髮散亂的自己又會爲秋天的到來而驚心。 風中飄蕩着的玉笛聲起初淒涼地中斷了,天空中銀河轉動,好似要倒流一般。 遠遠地回憶起故鄉,那搗衣的砧杵聲在動,看到梧桐葉落下一片,便勾起了我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立秋前一夜與友人登城的情景和感受。詩的首聯回憶了過去在京都的遊玩經歷,以及在薊北憑樓遠望的情景。頷聯通過描寫清夜對月飲酒,以及想到明日驚秋而引發的感慨,表現出時光的流逝和對年華老去的無奈。頸聯以風飄玉笛的悽斷和銀河欲倒流的景象,烘托出一種蒼涼的氛圍。尾聯則通過遙憶故園的砧杵聲和梧桐葉引發的愁緒,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深沉,通過對自然景象和自身感受的描繪,傳達出詩人在特定時節的複雜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