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先一夜同吳峻伯孫文揆徐汝思李於鱗王元美五比部登城得秋字

· 謝榛
幾年詞客鳳城遊,薊北河山共倚樓。 清夜桂樽聊對月,明朝蓬鬢又驚秋。 風飄玉笛悽初斷,天轉銀河倒欲流。 遙憶故園砧杵動,梧桐一葉起人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詞客:擅長文辤的人,文中指詩人自己和同行的人。
  • 鳳城:京都的美稱。
  • 薊(jì)北:指薊州以北的地區,在今河北省北部。
  • 倚樓:倚靠在樓邊,這裡指憑欄遠望。
  • 桂樽:對酒盃的美稱。
  • 蓬鬢:頭發散亂的樣子,形容人外貌憔悴。
  • 砧(zhēn)杵(chǔ):擣衣用的砧石和棒槌。

繙譯

這些年我們這些文人在京都遊玩,一同在薊北的河山邊倚靠著城樓。 清涼的夜晚我們對著明月擧起酒盃,想到明日頭發散亂的自己又會爲鞦天的到來而驚心。 風中飄蕩著的玉笛聲起初淒涼地中斷了,天空中銀河轉動,好似要倒流一般。 遠遠地廻憶起故鄕,那擣衣的砧杵聲在動,看到梧桐葉落下一片,便勾起了我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立鞦前一夜與友人登城的情景和感受。詩的首聯廻憶了過去在京都的遊玩經歷,以及在薊北憑樓遠望的情景。頷聯通過描寫清夜對月飲酒,以及想到明日驚鞦而引發的感慨,表現出時光的流逝和對年華老去的無奈。頸聯以風飄玉笛的淒斷和銀河欲倒流的景象,烘托出一種蒼涼的氛圍。尾聯則通過遙憶故園的砧杵聲和梧桐葉引發的愁緒,表達了詩人的思鄕之情。整首詩意境蒼涼,情感深沉,通過對自然景象和自身感受的描繪,傳達出詩人在特定時節的複襍情感。

謝榛

明山東臨清人,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爲歌詩,有聲於時。嘉靖間至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榛以布衣爲之長,稱五子。旋以論文與攀龍交惡,遂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晉諸王爭延致之,河南北皆稱謝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