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憶章屯故居

· 藍仁
衰年長愧北山靈,春日題詩憶翠屏。 茆屋也從人借住,柴門不爲客來扃。 林陰嵐溼藏書架,爐冷苔侵煮茗瓶。 惆悵閒窗巾帨在,孤墳宿草已青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北山靈:北山的神靈。北山,也用以借指隱居或今南京市北的幕府山。在詩中可能指作者心中認爲的神靈或自然界的某種力量。 茆(máo)屋:茅屋。 扃(jiōng):關閉。 嵐(lán):山裏的霧氣。 帨(shuì):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時,母親所授,用以擦拭不潔,在家時掛在門右邊,外出時系在身左。

翻譯

年紀漸長且日漸衰老,我很慚愧面對北山的神靈,在春天裏題詩以回憶那翠綠的山屏。 那茅屋也是向別人借住的,柴門並非爲了迎接客人而關閉。 樹林中霧氣潮溼,書架都被打溼了;爐子冰冷,苔蘚侵佔了煮茶的瓶子。 我心中惆悵,閒窗上的佩巾還在,而那座孤墳上的荒草已經青青。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對章屯故居的回憶與思念,字裏行間流露出一種淡淡的憂傷和孤獨。詩的開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時光流逝和衰老的感慨,同時對北山靈感到愧疚,或許是覺得自己未能達到某種期望或境界。接下來,描述了故居的情況,借住的茅屋和不常爲客而開的柴門,凸顯出一種孤寂的氛圍。詩中對故居內的景象描寫,如潮溼的林陰、冰冷的爐子和長滿苔蘚的煮茗瓶,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荒涼和寂寞的感覺。最後,作者看到閒窗上的巾帨,想到孤墳上已長滿青草,更增添了幾分惆悵之情。整首詩通過對故居的回憶和對現狀的感嘆,抒發了作者內心深處的複雜情感,既有對過去的懷念,也有對時光流逝和孤獨的無奈。

藍仁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靜之。元末與弟藍仁智俱往武夷師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詩法,遂棄科舉,專意爲詩。后辟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鳳陽,居琅邪數月,放歸,以壽終。其詩和平雅澹。有《藍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