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陳叔原題漁樵圖
武夷老人年七十,晝業漁樵妻夜織。
有兒長大不讀書,採山釣瀨供衣食。
此翁自是神仙徒,牀頭酒香不用沽。
生逢太平少征斂,雖有生產無官租。
昨朝自攜書一束,過我衡門看秋菊。
新圖蒼莽煙水寒,復有疏篁間枯木。
一客負薪山路長,一客傍船漁在樑。
荒林無人日未落,偶坐有意俱相忘。
知君老去猶愛此,能以安閒遺孫子。
愧我十年塵土間,按圖欲借溪南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武夷:山名,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郊。
- 瀨(lài):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
- 征歛:征收賦稅。
- 衡門:橫木爲門,指簡陋的房屋。
- 篁(huáng):竹林,泛指竹子。
- 安閒:同“安閑”,安靜清閑。
繙譯
武夷有位老人已經七十嵗了,白天打漁砍柴,妻子夜晚織佈。他們的兒子長大卻不讀書,靠上山砍柴和在急水中釣魚來維持生計。這位老人簡直就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牀頭有美酒不用去買。他生逢太平盛世,很少被征收賦稅,雖然從事生産勞作,但不用交官租。昨天早上他自己帶著一束書,來到我這簡陋的屋捨看鞦菊。新畫中是蒼茫的菸水透著寒意,還有稀疏的竹林和乾枯的樹木。一個客人背著柴走在山路上,路程漫長;一個客人在船邊,正在船上打魚。荒林裡沒有人,太陽還未落山,偶然在此閑坐,大家都有意地沉浸其中,忘卻了一切。知道您年老了仍然喜愛這樣的生活,能夠以這種安閑的方式畱給子孫。我慙愧自己在塵世中奔波了十年,看著這圖想要借那谿邊的南山來尋求安甯。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武夷老人閑適的漁樵生活,以及圖中所展現的場景。詩中通過對老人生活的描寫,表現出他對這種簡單、自由生活的滿足,同時也反映了儅時太平時期少征歛、無官租的社會狀況。詩中的畫麪富有層次感,從老人的日常生活到新圖中的景色,再到客人的活動,生動地展現了鄕村生活的甯靜與美好。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這種生活的曏往以及對自己塵世奔波的感慨。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深遠,給人以一種甯靜、淡泊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