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方伯入覲

人莫不有言,民之憔悴。 虐政之由滋,貪人敗戾。 棘去其殘,民是用惠。 去之彌棘,貪夫孔至。 曷不深念,以圖其濟。 古昔哲人,溫良愷悌。 信義不渝,以孚於有位。 上德孔昭,邑人不誡。 方伯歸哉,陳是芻毳。 曰皇庭有徽風,百辟時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虐政:殘暴的政策法令。讀音:(nüè zhèng)
  • :產生,引起。
  • :(lì)乖張,違背。
  • :荊棘,這裏比喻艱難的處境。
  • :很,甚。
  • 愷悌:(kǎi tì)和樂平易。
  • :使人信服。
  • 有位:指居官。
  • :明顯,顯著。

翻譯

人們沒有不發表言論的,百姓們疲憊困頓。 殘暴的政策法令產生的緣由,是貪婪的人敗壞乖張。 除去那些殘留的弊政,百姓因此得到實惠。 去除弊政愈加艱難,貪婪的人大量出現。 爲何不深思熟慮,以謀求解決的辦法。 古代的賢明之人,溫和善良、和樂平易。 堅守信義從不改變,以此取信於居官之人。 高尚的品德十分顯著,鄉人不用戒備。 方伯大人歸去啊,進獻這些柴草。 說是朝廷有美好的風尚,百官時常磨礪自己。

賞析

這首詩以議論的方式,表達了對時政的看法和對理想政治的期望。詩中指出百姓的憔悴是由於虐政所致,而虐政又是因貪人而起,強調了去除弊政的必要性。同時,詩人懷念古代的哲人,他們具有溫良愷悌的品德和信義不渝的精神,希望當今的官員能夠以他們爲榜樣。最後,詩中提到方伯歸朝,進獻柴草,寓意着對朝廷的忠誠和對美好風尚的嚮往,也希望百官能夠時刻自我磨礪,以改善政治狀況。整首詩語言簡練,寓意深刻,反映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政治清明的渴望。

霍與瑕

明廣東南海人,字勉衷。霍韜子。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慈溪知縣。以嚴嵩黨羽鄢懋卿巡鹽行部,不爲禮,被劾罷。後起知鄞縣,官終廣西僉事。 ► 7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