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作

棱棱七尺骨,坐臥對空山。 病久節從換,才疏官較閒。 呼兒抽藥裹,避客靜柴關。 乞地非勾漏,何心問大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稜稜(léng léng):形容人消瘦骨立的樣子。
  • 節從:氣節隨從,指人的意志和行爲。
  • 較閒:較爲清閑。
  • 柴關:柴門。
  • 勾漏:指勾漏山,在今廣西北流市東北。古代傳說那裡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 大還:道教術語,指通過脩鍊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

繙譯

我這瘦骨嶙峋的身軀,七尺之高,於空山中或坐或臥。患病時間久了,氣節也隨之改變,才能疏淺,官職也較爲清閑。呼喚兒子拿出葯包,爲避開客人,靜靜關閉柴門。我竝非想求得去勾漏山那樣的仙境之地,又何必去關心如何脩鍊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病中的情境和心境。詩的開頭用“稜稜七尺骨”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的消瘦,“坐臥對空山”則營造出一種孤獨、寂靜的氛圍。接下來,詩人提到病久使得自己的氣節有所變化,才疏導致官職清閑,流露出一種無奈和自嘲的情緒。後麪“呼兒抽葯裹,避客靜柴關”,細膩地刻畫了詩人病中的生活細節和想要尋求甯靜的心態。最後兩句“乞地非勾漏,何心問大還”,表達了詩人對求仙問道之事的淡漠,反映出他在病痛中的一種超脫和對世俗追求的釋然。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幽深,通過對病中生活的描寫,傳達出詩人複襍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思考。

謝與思

謝與思,字見齊,一字方壺。番禺人。明神宗萬曆八年(一五八〇)進士。官諸暨知縣,尋調大田,爲蜚語所中,貶秩。築小樓於郊坰以隱居。卒年三十二。有《抱膝居存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八、清同治《番禺縣誌》卷四一有傳。 ► 2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