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竹庵

兀兀叢中兀兀亭,天開玄洞喜深沉。 雷轟白日圍龍□,風捲晴梢聽鳳吟。 臥隱竹林同勁節,坐忘天地一□□。 竹山光共庵頭月,照見肝腸道義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兀兀(wù wù):形容山石高聳、突出的樣子。
  • 玄洞:深邃神祕的洞穴。
  • 雷轟:形容雷聲轟鳴。
  • 圍龍:此處可能指雲霧繚繞,如同龍形。
  • 風捲:風捲。
  • 晴梢:晴朗的天空下,樹梢。
  • 聽鳳吟:聽到鳳凰的鳴叫,比喻美妙的聲音。
  • 臥隱:隱居。
  • 勁節:堅強的意志或高尚的節操。
  • 坐忘:道家修煉的一種境界,指忘卻自我,與天地合一。
  • 竹山:長滿竹子的山。
  • 庵頭月:庵堂上的月亮。
  • 肝腸:比喻內心。
  • 道義深:深厚的道德和正義感。

翻譯

在茂密的竹林中,有一座突出的亭子,天開闢了一個深邃神祕的洞穴,令人歡喜。白日裏雷聲轟鳴,雲霧繚繞如龍形,風捲起晴朗天空下的樹梢,彷彿聽到了鳳凰的鳴叫。我隱居在這竹林中,與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節操爲伴,坐在那裏忘卻了自我,與天地合一。竹山上的月光與庵堂上的月亮一同照耀,照見了我的內心深處,那裏充滿了深厚的道德和正義感。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隱居竹林中的景象,通過「兀兀亭」、「玄洞」、「雷轟」、「風捲」等意象,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與神祕。詩中「臥隱竹林同勁節,坐忘天地一□□」表達了詩人追求高尚節操和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結尾的「竹山光共庵頭月,照見肝腸道義深」則深刻揭示了詩人內心的道德追求和正義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道德的崇高追求。

張天賦

張天賦,字汝德,號葉岡,別號愛梅道人。興寧人。少負才名,從湛甘泉遊,聞性命之學。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貢生,爲縣令祝枝山所賞識。嘗講學於崇正書院,凡三修縣誌,並與修《廣東通志》及《武宗實錄》。由拔貢任瀏陽丞,署縣事。以病乞歸。年六十七。有《葉岡詩集》四卷。清咸豐《興寧縣誌》卷九有傳。張天賦詩,以明嘉靖刊本《葉岡詩集》爲底本。 ► 5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