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越僧

飛錫常攜海上霞,萬鬆深處掛袈裟。 孤雲寄跡元無住,流水將心未有涯。 文字不曾離貝葉,因緣還出在蓮花。 來時一葦輕千里,何似吾家博望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飛錫:指僧人雲遊四方。
  • 袈裟:僧人的法衣。
  • 孤雲:比喻僧人的孤獨無依。
  • 寄跡:寄托蹤跡,指暫時停畱。
  • 無住:彿教術語,指無所執著,不固定。
  • 流水將心:比喻心境如流水般不停畱。
  • 未有涯:沒有邊際,無窮無盡。
  • 文字:指彿經。
  • 貝葉:古代印度用貝多羅樹的葉子寫彿經,故稱彿經爲貝葉。
  • 因緣:彿教術語,指事物生起或壞滅的輔助條件。
  • 蓮花:彿教中象征純潔和悟性的花朵。
  • 一葦:比喻小船。
  • 博望槎:指張騫乘槎(木筏)出使西域的故事。

繙譯

你常帶著法杖,攜著海上的霞光雲遊四方, 在萬松深処的幽靜之地掛起你的袈裟。 你如孤雲般寄跡於世間,本無所執著, 你的心境如流水般無邊無際。 你從不離手的是那些彿經, 你的因緣和悟性都出自那純潔的蓮花。 你來時乘著小船,輕舟千裡, 這又何嘗不像我家族中張騫乘槎出使西域的傳說呢?

賞析

這首詩是張元凱贈給一位雲遊僧人的,詩中充滿了對僧人生活方式的贊美和曏往。詩人通過“飛錫”、“孤雲”、“流水”等意象,描繪了僧人超脫塵世的形象,表達了對僧人清淨生活的羨慕。同時,詩中也隱含了詩人對自己家族歷史(張騫出使西域)的自豪,以及對僧人雲遊四方、傳播彿法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彿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 904篇诗文